史海爝火
RM50.00
库存 657 件
库存 657 件
—— 内容简介
历史本身就像浩瀚的汪洋大海,无边无际,人们管叫它史海,它足以和学海、人海相提并论。而在茫茫史海中航行,对于岸边或船上的爝火,不论多么稀落微小,或许人们总爱多看它几眼,本书取名为《史海爝火》即源自于此。
此文集由三辑汇编而成。第一、第二辑是两个不同的历史专题,属于数万言长篇大论;第三辑是十多篇长短不一的散论、杂论,内容深度广度不同,除了文史评论、时事评论,还有笔战录、回忆录、专访录,可谓五花八门。
——作者简介 
符懋濂
祖籍海南省文昌县,生于马来西亚登嘉楼州,童年移居新加坡。
1959年南洋华侨中学毕业,后就读于南洋大学历史系,荣获马来西亚海南会馆奖学金,毕业时获颁南大金牌奖。1976年获得南洋大学历史硕士学位,2006年获得上海复旦大学文学博士学位。
历任名校立化中学、国家初级学院历史专科教师,以及裕廊初级学院华文部主任、副院长,其间兼任南洋理工大学讲师多年。退休后曾任新跃大学兼职讲师、国立教育学院导师十余年。
著作有《东亚史新编》(高中教材)、《唐代明道文学观与正统历史观的比较研究》、《历史的真实与真实的历史》、《孔夫子南游夜郎国》(杂文集)、《伪西方社会透视》(杂文二集)、《史海爝火》。
——目次
自序
第一辑 //辛亥革命前夕革命派与立宪派的思想论战 
 
第一章:思想论战的历史背景 
第一节:经济方面 
一、外人控制中国的经济命脉 
二、农村破产,民生困苦 
三、民族资本主义经济有所发展 
第二节:政治方面 
第三节:思想方面 
第二章:革命派同立宪派展开思想大论战 
第一节:两派思想论战之由来 
第二节:关于“种族革命”问题的论战 
第三节:关于“政治革命”问题的论战 
第四节:关于“社会革命”问题的论战 
第三章:两派思想论战的结果及其历史意义 
第一节:两派思想论战的结果如何 
第二节:两派思想论战的历史意义 
第二辑 //捻之本质及其战法
第一章:捻之起源及其组织 
第一节:捻之起源 
一、捻之名称由来 
二、捻起源之年代与地域 
第二节:捻之组织 
一、捻之基本组织及其演变 
二、捻之圩寨与旗帜 
三、捻之兵种与武器 
第二章:捻之性质 
第一节:捻匪非匪辨 
第二节:捻之本质 
第三章:捻之战法 
第一节:捻之战略 
一、战略与战术之区别 
二、捻之战略 
第二节:捻之战术 
第三节:几个典型战役之分析 
一、德安杨家河之役 
二、安陆尹隆河之役 
三、坝桥十字坡之役 
第四章:满清政府之勘捻策略 
第一节:僧格林沁之“追剿”策略 
第二节:曾国藩之“围剿”策略 
第三节:李鸿章之“兜剿”策略 
结论
第三辑 //打谷场拾穗(杂论集) 
论“依宪治国” 
关于中国史上的朝贡问题 
简论历史哲学中的两个问题 
宗法对华人社会的深远影响 
欧洲千年梦想仍将破灭 
从注册处看南洋大学(回忆录) 
我的南大情、南大心 
我也来自“新村” 
说穿国际大学排名的西洋镜 
华文是世界上最美妙的语文 
“修昔底德陷阱论”是个伪命题 
郑资约教授的南海情结 
骨牌论、崩溃论与威胁论 
优美诗篇:《吐鲁番情歌》 
从《晋书》列传窥探中国古代文史交融之轨迹 
唐代史传作品内部结构之剖析 
不是抑强扶弱,而是以强凌弱——评《离强合弱和抑强扶弱》 
附:离强合弱和抑强扶弱——钓鱼岛事件的地缘政治背景杂谈 
错误的基本概念导致错误论断——再评《离强合弱和抑强扶弱》 
附:都人《再论离强合弱和抑强扶弱》 
附录 // 
彭俊豪《驰骋历史 回馈教育》
——序言
我想把话说得清楚一些,这本文集名为《史海爝火》,是基于三个缘由:一是“辛亥革命前夕,革命派与立宪派的思想论战”,显然属于思想碰撞,冒出了闪烁火光。二是文集里有四篇长文,是多年前我个人和美国华裔学者在《联合早报》言论版的笔战,同样各持己见,针锋相对,点燃着爝火微光。三是其他文章,不论长短、性质,多数属于“异人之所同”,有我个人的见解、说法,从中你也可能见到观点碰撞的微弱火光。
这本文集由三辑汇编而成。第一、第二辑是两个不同的历史专题,属于数万言长篇大论,其中“辛亥革命前夕,革命派与立宪派的思想论战”曾在1972年连载于新加坡《星洲日报》文化版(方修主编);而“捻之本质及其战法”则是在恩师戴玄之教授指导下,费时四年写成的硕士学位论文,未曾发表。第三辑“打谷场拾穗”是十多篇长短不一的散论、杂论,内容深度广度不同,除了文史评论、时事评论,还有笔战录、回忆录、专访录,可谓五花八门。这些杂论议题都已成历史,多数曾经在新加坡报章、杂志上发表,其余则在本地“随笔南洋”网站刊载,曾获读者正面评价与较高点阅率。有的还受到海外“自媒体”青睐,全文转载,甚至加以朗读、推荐,对我无疑是一种激励、鼓舞!
这本文集还有一个特色,就是文章写作时间跨度极大,超过半个世纪:从1959年跨越到2017年,其中有1950年代,有1970年代,也有1990年代的作品。它是我在写作道路上留下的部分足迹,深浅大小不一,也在某种程度上,折射了我个人一生的心路历程。
这本文集得以出版,除了衷心感谢马来西亚大将出版社,还要衷心感谢新加坡著名作家欧清池(风沙雁,已故)博士,感谢他抱病为拙作取了这个好书名。此外,林媛女士在百忙中拨冗效劳,为我整理书稿并进行校对——这是非常伤神费劲的工作,当然更得衷心感谢!
| 重量 | 0.5 公斤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