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将文化

平凡中的不平凡——我的父亲苏宜坚

RM50.00 MYR

( / )
无提供
作者: 蘇偉妮

请选择所有选项.

一旦补书,请立即通知:

—— 内容简介 


“我沒有财产留给子女。让他们受高深的教育,就是给他们最大的财富。”苏宜坚语录

父亲出生于民国初年;于穷困的乡下成长;在马来亚、中国受教育;南渡谋生;经历英国殖民时代;遭第二次世界大战;目睹马来亚独立及马来西亚的成立;也成为了马来西亚公民。他的一生更多的是见证了雪兰莪巴生1930年代至1980年代建市与建国的历史,更踊跃参与当时代社会团体以共同发展巴生市的政经文教,更为当时的历史留下了宝贵的文献与照片。我的父亲苏宜坚虽自认为是个平凡的人,但他处处所为,对于我们晚辈来说,又是极不平凡。


——作者简介

苏伟妮

  雪兰莪巴生人。祖籍福建同安。毕业于巴生中华女子小学校、巴生光华中学、拉曼学院、马来亚大学中文系。退休前任教于沙亚南玛拉工艺大学语言研究中心。曾与同事合编著《华语》第一册至第三册、《华语会话1》、《华语会话2》(非母语学习者专书)。主编《马来西亚中文地名手册》、《马来人名中译手册》。与李爱洁合译《谚语词典(马来文 – 华文)》。著作《从前有两个公主》、《重温甘榜梦》。



—— 目次 

追寻父亲的影子——前言 05 
苏宜坚语录 09
苏守藕、纪绸花支系谱 14
苏法近、洪箭支系谱 16
苏宜坚年谱 19

第一辑 充实的一生
第一节 早期的生活:家庭背景 23/童年 25/青少年 27/恋爱/两情相悦 31/外篇:游可翘家世 37/
第二节 南渡:年轻的教师 45/结婚 47/抗日、社会活动 50/长校吉兰丹中华学校 51/战乱时期 55/
第三节 从商:宗兴树胶贸易公司 60/马来亚联合邦工商贸易考察团 64/起起落落甘榜爪哇28年 70
第四节 社团活动:巴生中华中学 80/巴生华人福利会 81/巴生中华女子小学校 81/巴生华侨中学 82/巴生华人学生家长公会 83/南洋大学 83/巴生树胶公会 85/观音亭 86/巴生滨海中华体育促进会 87/巴生市议会华人咨询委员会 88/巴生滨海华人积善堂 90/巴生中华总商会 91/马来亚华人公会(马华)92/光华中学 96/光华独立中学 103/巴生兰花园小学 104/巴生福建会馆 104
第五节 退休的日子:家居生活 114/孩子头 117/白首集美人相聚欢 122/重温吉兰丹之情 127/短程旅行 129/亚洲之旅 133/中国之行 134
第六节 生命的句号 141

第二辑 深切的亲情
第一节 祖母洪箭 155/第二节 四叔公苏法聿、四神婆陈蜜娘 164/第三节 三伯苏宜炳、五叔苏宜祝、姑母苏查花、六叔苏宜昔 172/第四节 母亲游可翘 177/第五节 木头人大哥 189/第六节 女王姐姐 197/第七节 话匣子二哥 201/瘦妮子——我 206

第三辑 家书抵万金(50封)
从1954年3月14日至1988年1月19日绝笔信,以及尔后亲人写来的家书 229

后记 291
附录一:妈妈宝贝 294
附录二:苏守藕、纪绸花支系谱 300
附录三:苏法近、洪箭支系谱 301
附录四:苏宜坚、游可翘支系谱 302

 


—— 前言

追寻父亲的影子 

在偶然的机会下,我知道了NewspaperSG的数据库。此旧报网数据库数码化了数十家英文、华文、马来文自1845年至2006年之间的报纸。只要输入繁体字苏宜坚“蘇宜堅”三个字,233条有关父亲的新闻弹指之间就跳跃出来。我看到了一则又一则父亲自1938年至1978年的社会新闻。那个我熟悉、又不熟悉的父亲赫然在眼前。熟悉,是因为他的有些活动是我知道的,比如他常年活跃于光华中学、福建会馆;不熟悉,是因为他的有些活动在我未出世前或在我年幼时就进行,我一点儿也不知情,也从未听父亲谈起过,比如他曾积极参与“巴生华人咨询会”、“巴生滨海中华体育促进会”等。父亲是如此活跃,无论政治、经济、教育、宗教,他无不热烈参与。

父亲的活动,简直是一部淡淡的巴生华人史素描,看他们那群人无私地、孜孜地热心公益,着实令人动容。

整理着父亲的新闻资料,仿佛回到了20世纪30年代至80年代的巴生。每整理一则新闻,我就回到记忆中早期的巴生,朴素无华但又如此温馨的一个市镇——昏暗的街灯、潮湿的巴刹、矮小的邮政局、简陋的巴士车站、很英殖民的市政局、广大的公共草场——一个一个像走马灯,在我的眼前晃来晃去。

于是我打算把父亲的生平事迹整理出来。除了旧日的报章新闻,我把父亲的遗物细细看了一遍,包括他的照片、信件、明信片、记事本。所幸父亲逝世后不久,我略略地记录下母亲提供的一些他们重要的事迹,这张发黄的旧纸张我收藏至今,如今成了重要的资料。我家仍存有好几千张老照片,我一一过目,重要的、有意义的,扫描存档。父亲曾于1985年整理过一遍,而且大部分照片他都注上日期,让我在这方面的工作轻松了一些。父亲喜做记录,收到信件他会写上收信日期,他自己写的信则复印收存起来。因此一些生活上的细节都有迹可循。

我自己也有写日记的习惯。从1965年我9岁开始,断断续续写至1982年。家人的音容笑貌、喜怒哀乐都在我的笔下保存了下来。父亲的影子,更频频出现在这20本日记簿里。当然,还有一些,是存放在我脑海中的故事——当时与父母闲聊时他们提及的往事,还有他们亲朋戚友的事迹。

父亲可能不会赞成我写他的事迹,因为他认为“我的经历没有什么可写的”。1987年我们父女俩合作搜集四叔公苏法聿的资料,父亲命我撰写《苏法聿略传》。后来我想趁热打铁,提议也给他写个“传”之类的,他就是那么回答我。

但我觉得父亲的经历太有意思了。他出生于民国初年;于穷困的乡下成长;在马来亚、中国受教育;南渡谋生;经历英国殖民时代;遭第二次世界大战;目睹马来亚独立及马来西亚的成立;也成为了马来西亚公民。一路走来,为国为家,尽了他的本分。除此之外,他的为人是那么真诚、那么善良、那么充满正能量,爱心满满。我不觉得他的一生“没有什么”,他的经历、为人处事值得我为他撰文。我想为他留下一片云彩,让后人看看他的虹彩。这本书定名为《平凡中的不平凡》,是因为他自认为是个平凡的人,但他处处所为,对于我们晚辈来说,又极不平凡。

整理父亲的资料,看着他的笔迹,目睹他的遗照,回想他一生的喜怒哀乐,我好几次掩面哭泣,夜不成眠。思念父亲的情绪,起伏波动不已。现在书稿完成,大大松了口气,十分高兴我为父亲做了件有意义的事。

此书共分3辑:“充实的一生”、“深切的亲情”和“家书抵万金”。“充实的一生”概括了父亲的生平;“深切的亲情”叙述了父亲与他最亲爱的12个人——长辈、手足、妻子与4个子女;“家书抵万金”收录了50封家书,其中有父母远游时的家书及亲人之间的通信。信件皆保留原文,未作更改。每一封信,都是浓浓的爱。

3辑都附有资料和照片。在我眼里,皆异常珍贵。

书写这本书时,正值全世界遭新冠疫情肆虐。马来西亚数度封城。宅在家里,倒让我更心无旁骜地工作,从开始收集资料至完稿,花了一年半的时间。

这本书能够得以完成,得到不少人的帮助。首先,感谢我的学弟谢依伦博士,是他牵引了我知道NewspaperSG数据库并耐心教导我如何使用它。我也要感谢我至爱的亲人苏伟龄、苏伟忠、宋和才、苏东波、苏维仕、苏朝晖、宋丹昱、游翔、游乐民——他们提供了书中的一些宝贵的资料。我的大学先修班同学张慧冰校长(前道北育智华校校长),提供了吉兰丹中华学校和邱瑞珍董事长的老照片;吉赖育才华小符杰俊校长,在百忙之中修复了慧冰提供的照片。中国福建泉州的杜勇成先生,二话不说,帮我制作了父亲考察中国的精美地图。

外子何培固、女儿何佳维、何佳曦、女婿李文豪,都给了我最大的鼓励与支持。佳曦是我的电脑技术顾问,没有她的帮助,工作不能顺利完成。

对这些可亲可敬的人,哪是一个谢字了得?

苏伟妮
22.2.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