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将文化

改朝换代,理想崩盘——马来西亚的威权反扑

RM50.00 MYR

( / )
无提供
作者: 莊迪澎

请选择所有选项.

一旦补书,请立即通知:

—— 内容简介


马来西亚多年一党独大导致弊端丛生,许多人相信唯有改朝换代才可改变国家宿命。然而,政治共识堕落到“只要不是纳吉”注定招致威权反扑。马哈迪任内的贪腐舞弊与独裁专制绝不比纳吉少,希盟一边声讨国阵的过错,一边却拥戴劣迹斑斑的马哈迪复辟,希盟的政治投机主义不仅为日后的溃败埋下伏笔,也典当了酝酿多年的改革力量。

时至今日,希盟应当彻底反省自己如何一步步失去人心。纵使烈火已熄,改革不一定就无望。民主的目标过去往往局限在换政府,鲜少对候选人素质和政党原则与施政方针有所要求,有关民主的实质内容和政策检讨也相当匮乏。公民社会须重新找寻自己的定位,提倡健全的公共理性,突破仰赖政治人物的思维与行动模式。

2018年创立的群议社,近几年针对各种议题撰写评论与发表文告,举办讲座、工作坊与讨论会,亦连同其他组织合力推行改革以及向政党和国家机关提出政策建议。本书是群议社其中9位成员的一项努力,从各自关注的领域探讨希盟上台22个月前后的变与不变,细究执政者的理念、决策和表现,阐明改革受挫的结构因素与现象背后的逻辑。

 


 

——主编简介

庄迪澎

现任马来西亚东姑阿都拉曼管理与工艺大学(前称拉曼大学学院)传播与创意产业学院传播学硕士课程主任,研究旨趣为传播政治经济学,长期观察马来西亚的传播法规、新闻自由、中文媒体和互联网媒体变迁,著有《强势首相 vs.弱势媒体——给马哈迪的媒体操控算账》及《批判与改造——马来西亚传媒论衡》等书。 




——目次


  1. 导论:从改朝换代到理想崩盘——评析马来西亚的威权反扑 / 林奕慧
  2. 公卫治理:政治意愿阙如,错过改革契机 / 林志翰
  3. 交通变革:城市改造的理想与现实 / 王祖训
  4. 第三国产车可能吗?——以普腾失败为借鉴 / 陈明忠
  5. 媒体改革:希盟的鸡肋 / 庄迪澎
  6. 民粹政策失败 重创青年信心 / 谢癸銓
  7. 教育改革:争议迭起,未竟其功 / 林志翰
  8. 单方面改教 : 宗教自由前哨战 / 林奕慧
  9. 人权蒙尘,改革寥寥 / 郑至建
  10. 沙巴无法扭转的政治宿命 / 张孝仪
  11. 达因归来和希盟时期的朋党主义 / 唐南发
  12. 马哈迪任相“救国”:希盟权谋与公民组织的机会主义 / 林志翰

 

导论 

/林奕慧(群议社社长)

 
2016 年 Bersih 5.0 集会,成千上万的游行群众穿越层层封锁的道路,聚集在吉隆坡双峰塔底等待公民领袖发言,结果迎来前首相马哈迪。响应民主号召而上街的人们最终发现自己只是红地毯。以救国英雄之姿出现的马哈迪随后成为希望联盟主席,在“敦马万岁”声浪中成为首相人选。讽刺的是,希盟所立志改革的国家大崩坏——破坏司法独立、垄断媒体、种族歧视政策、扶植朋党资本家、利用恶法打压异议、私人垄断公共领域、首相的权力膨胀——几乎都是在马哈迪掌政的年代加剧形成的。不过,为了竞夺国家权力,希盟甘心让前政敌马哈迪挂帅领军,以实现改朝换代的梦想。  

马来西亚多年一党独大导致弊端丛生,许多人相信唯有改朝换代才可改变国家宿命,这种心态无可厚非。然而,政治共识堕落到“只要不是纳吉”注定招致威权反扑。马哈迪任内的贪腐舞弊与独裁专制绝不比纳吉少,希盟一边声讨国阵的过错,一边却拥戴劣迹斑斑的马哈迪复辟,希盟的政治投机主义不仅为日后的溃败埋下伏笔,也典当了酝酿多年的改革力量。 

当希盟在第 14 届大选祭出救国神话,为求胜算不择手段之时,主流公民团体也追随希盟不容置疑的大局论,让政党利益凌驾于民主原则与人民福祉之上。本该在政党之外监督并推动民主进程的公民团体,反而协助希盟编织改朝换代的美梦,让自己沦为拉拢选票的宣传机器,散播“只要投下一票就可改变国家”的错误认知。这种赌博心态在政权更替不久后自食其果。希盟出尔反尔的言行举措与支持者原先的期待反差过大, “新马来西亚”幻想破灭导致民众普遍政治冷感。许多人的心情从“一票都不能少”转为“一点都不想投票”,正是希盟不断兜售末日论和假希望所造成的政治疲劳。

时至今日,希盟无法再利用危机感凝聚人民的支持,应当彻底反省自己如何一步步失去人心。纵使烈火已熄,改革不一定就无望了。政党除魅恰好是公民醒觉的开端。诚然,要从不再盲目相信政党跨越到积极且理性地参与公共事务,中间存在一大段距离,但我们已经目睹了抄捷径换政府的代价。民主的目标过去往往局限在换政府,所以鲜少对候选人素质和政党原则与施政方针有所要求,有关民主的实质内容和政策检讨也相当匮乏。公民社会须重新找寻自己的定位,提倡健全的公共理性,突破仰赖政治人物的思维与行动模式。 

有感于不少社运分子和团体在大选之前为政党扛旗, “马来西亚拒绝贪腐与独裁领袖”联合声明的几位发起人于 2018年初创立群议社,陆续有更多理念相近的社员加入,致力为公民社会保有独立的声音,不受政党、利益集团和群众压力左右判断。群议社以提倡“慎议民主”为宗旨,英文名为 Agora Society Malaysia,即是采用古希腊城邦广场的象征,期许公民透过自由理性的讨论,共同参与公共事务与政治决策。我们需要深思熟虑的观点和互相尊重的对话作为行动基础,因为多数意见不一定会把社会带向更平等或更进步的方向。投票箱政治经常掩盖弱势群体的权益,忽略深层的社会问题。 

这几年,群议社针对各种议题撰写评论与发表文告,举办讲座、工作坊与讨论会,亦连同其他组织合力推行改革以及向政党和国家机关提出政策建议。本书是群议社其中 9 位成员的一项努力,从各自关注的领域探讨希盟上台 22 个月前后的变与不变,细究执政者的理念、决策和表现,阐明改革受挫的结构因素与现象背后的逻辑。面对充满变数的政治局势,很多人感到愤怒和失望是可理解的,但民主并非一票定天下,真正的进步取决于人民的自觉与持之以恒的耕耘。政党与人民皆是时候深入反思改朝换代的历程,引以为鉴。以下简介各章主旨: 

 2020 年新冠肺炎爆发,卫生政策与医疗体系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关注。然而,这几年疫情所彰显的医疗危机,只不过暴露了公共卫生领域潜伏已久的问题。志翰的〈公卫治理:政治意愿阙如,错过改革契机〉检视了希盟卫生政策的表现,亦比较了希盟与其前后执政党的改革决心以及正副卫生部部长决策之优劣,进而指出卫生医疗方面亟需解决的问题:卫生部拨款不足、人力资源困境、公私医疗领域之间的张力以及可负担卫生服务需求激增等等。 

我国近八成的人口住在城市地区,而且有逐年上升的趋势。拥挤的城市最为人所诟病的就是交通壅塞与道路安全的问题。祖训以〈交通变革:城市改造的理想与现实〉批判希盟执政未能将宜居城市的论述化为现实,槟城和雪兰莪的州政府也没善用土地规划的权力改造城市环境。长年累月的汽车文化无视行人、非机动车甚至身障人士的基本需求。官方政策与民众思维皆有待改变,以便结合多用途社区与顺畅高效的公共交通系统,打造以人为本的城市。 

希盟政府曾尝试号召私人界推动第三国产车,但缺乏严谨的规划。明忠的〈第三国产车可能吗?——以普腾失败为借鉴〉分析东亚国家——尤其是韩国的汽车工业的成功经验,提出我国发展重工业所缺少的条件,例如:强制出口、淘汰弱者的机制与强大的技术官僚,加上种族扶弱政策形成负担。如果政府能吸取过去的教训,未来发展第三国产车并非不可行,但基于目前的政治经济现实考量,着重提升汽车供应链的产业竞争力其实更为理想。 

媒体是民主政体中重要的民意管道,在马来西亚威权统治下却沦为统治与政治宣传工具。迪澎的〈媒体改革:希盟的鸡肋〉指出,希盟选前仅仅提到容许更大的新闻自由,缺乏媒体改革的理念,于执政期间更是粗暴对待媒体。希盟承诺废除打压媒体的恶法,结果言而无信;民主行动党动辄提起诽谤诉讼;土著团结党通过朋党夺取媒体控制权——在在显露出希盟无意从事媒体改革。唯一可取的是哥宾星推动成立的媒体评议会,但其成效随着希盟政府倒台已无法验证。 

希盟执政期间通过了降低投票年龄至 18 岁及自动选民登记制的修宪案,这无疑是一项进步的政策,却远不足以鼓励青年参与公共事务。癸铨在〈民粹政策失败   重创青年信心〉里罗列多项有关青年公民权益的未竟之改革,包括废除《1971 年大专法令》、推广校园自治、形构重视公民素养的教育体系、改革选举委员会等等。国家高等教育基金贷学金(PTPTN)偿还政策争议也反映出希盟眼高手低的民粹路线,该争议与其他跳票承诺一同打击希盟的诚信。

教育乃是培育国家未来栋梁的关键领域,无奈的是,希盟的教育政策与正副部长的言论经常成为人们的话柄。志翰的〈教育改革:争议迭起,未竟其功〉阐述希盟执政期间的教育争议,包括马智礼的言行有利益冲突之嫌、国立大学治理的自主权、大学学生会制度改革、爪夷文事件等等,而最令华社不满的就是拉曼大学学院拨款锐减与承认统考的大话。希盟执政期间有些可圈可点的教育政绩,但主要的改革其实是教育部技术官僚多年钻研的专业成果。 

因着我国特殊的历史沿革与族群政治结构,伊斯兰主导权与多元平等的诉求之间经常剑拔弩张。笔者于〈单方面改教:宗教自由前哨战〉从雪兰莪州议会的改教法案风波指出州法律与 2018 年联邦法院判决之间的矛盾,剖析伊斯兰主义者提倡单方面改教所隐含的各种假设,以及看似伊斯兰与非伊斯兰的冲突底下潜藏的伊斯兰内部分歧。倘若人民能够认清单方面改教争议的本质,诸政党亦有决心联袂推动法律改革,国家才有望脱离这挥之不去的梦魇。

国阵政府历来打压人权恶名昭著,希盟选前承诺了一系列推进人权的方案,令人翘首以盼。至健以〈人权蒙尘,改革寥寥〉回顾希盟在停止执行《煽动法令》、签署《消除一切形式种族歧视国际公约》、废除死刑等政策上皆反反复复。希盟执政期间真正做到的改革极其有限,让往后的政府可继续利用希盟保留下来的各种恶法。此外,希盟时期内政部出于政治动机,未审先扣 12 人超过 3 个月之久,更显示了希盟在人权改革的立场上自相矛盾。

隔着南中国海,西马与东马政治风貌迥异。孝仪的〈沙巴无法扭转的政治宿命〉述说沙巴独有的政坛历史,解释亲希盟的沙菲益率领的民兴党如何凭借联邦政权的祝福与跳槽议员执掌沙巴。尽管沙菲益努力塑造公平对待沙巴不同宗教与族群的形象,兴建水坝与无证移民议题却引起民间强烈反对。补选失利警示希盟在沙巴的政权岌岌可危。希盟无法兑现承诺——恢复《1963 年马来西亚协议》与沙砂和西马平等地位以及增加石油税,无不动摇选民的信心。

希盟的致命伤莫过于让马哈迪重掌大权。南发在〈达因归来和希盟时期的朋党主义〉评述马哈迪再度拜相后一箭双雕的权力布局,诸如绕过国会委任反贪委员会主席、将官联公司从财政部挪移到另外成立的经济部与首相署、把推动土著议程重任交予阿兹敏,既能稳固马哈迪自身与朋党的势力,又可压制安华与林冠英。与此同时,马哈迪委任曾涉及多宗金融丑闻的前财长达因领导“耆老会”,掌握实权与重要的政商决策,凌驾于内阁之上,其报告更以官方机密为由不向人民作出任何交代。

因“马”首是瞻而付出惨重代价的不只是希盟,也包括公民社会组织。志翰于〈马哈迪任相救国:希盟权谋与公民组织的机会主义〉梳理公民组织近几年跟朝野政党与国家机关的互动关系:从《公民宣言》运动开始陪衬主要在野党以及巫统失意分子,选举期间为他们推波助澜,共同吹捧马哈迪以至让他骑劫所谓救国运动。纵然不少知识分子与社运分子接受政治收编,仍有一些公民与团体坚守立场,拒绝为“大局论”赔上公民社会的独立自主。公民社会须反省过去向政党靠拢的路线,警惕机会主义和权力的魅惑。 

 群议社能力有限,无法涵盖所有层面的探讨,只能以不多的篇幅抛砖引玉,期待有更广、更深入的评析出现。我们有幸邀请到来自沙巴的民间团体 Pangrok Sulap 的两位艺术家Rizo Leong 和 Jibrail Jamil,并与他们合作,以风趣横生的木刻版画为本书画龙点睛。我们盼望这次的尝试能为公民运动注入一丝活力。谨此感谢每一位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