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星衢基金

槟城散记(新编注本)

RM40.00 MYR

( / )
无提供
作者: 鄺國祥

请选择所有选项.

一旦补书,请立即通知:

——内容简介

2023年,适逢已故「槟城通」邝国祥(1904-1970)所著,世界书局出版的《槟城散记》(1958)出版65周年,以及《槟城散记·续集》(1973)出版50周年。经典著作,宜永世流传,不应只在图书馆蒙尘冷遇,继再版深获佳评、荣获新加坡《联合早报》年度书选、开创2019年马来西亚文史书籍最高销量的鲁白野《马来散记(新编注本)》与《狮城散记(新编注本)》后,身为世界书局出版物版权持有者的周星衢基金,再次重磅呈现《槟城散记(新编注本)》,作为「星衢经典」丛书第三册,卷帙浩繁,内容丰富,希冀让所有热爱槟城的人士,或还未爱上槟城的人士,莘莘学子,甚至是外国游客,都能轻易寻得,手持一卷,细品槟城过往的点点滴滴,进而更爱护槟城,珍惜槟城,不负联合国授予的世界文化遗产之美名。槟城处处皆是有故事的建筑,背后有着强劲的人文需求,亦是马来西亚华人人口比例最高的州属之一,文教机构与宗族会馆林立,文史知识与情怀供给完善,方能更好地形塑槟城的未来发展,有道是「硬实力让城市强大,软实力让城市伟大」。

槟榔屿此地理名词最早出现于《郑和航海图》,原载于明代茅元仪编的《武备志》(1628),也有纪录显示早在15世纪时槟榔屿已和中国通航。若再继续追溯,2017年槟城威北瓜哥巴(Guar Kepah)贝丘遗址就曾有5700年前的人类遗骸出土,属新石器时代。

槟榔屿于1786年在英国船长莱特(Francis Light,1740-1794)的带领下进行现代化开埠,距今已有200余年。随着经济发展,移民涌入,学校、宗教场所、报馆、宗族会馆等如火如荼地建立起来,传播知识和思想,文人墨客来往,文化气息流动。槟城悠久多元的文化史,使之成为地志研究的代表之一,多年来吸引无数学者从中探讨东南亚当地人民与文化和中国、西方殖民者等之间丝丝缕缕的关系。如中国的北京和上海,已有「北京学」与「上海学」的学术领域,日本的「东京学」与「京都学」也令社会学者津津乐道,蔚为典范。当城市特色已经鲜明得自成一格,足以构成一门学问,犹如文学世界中的「红学」(《红楼梦》研究)、「张学」(张爱玲研究)。而硕果累累、后继有人的槟城研究著作,都为俨然成形的「槟城学」增砖添瓦。邝国祥的《槟城散记》和《槟城散记·续集》无疑是建构「槟城学」的其中两部重要著作。

原籍中国广东大埔永兴的邝国祥,是清朝驻槟榔屿首任副领事张弼士的侄孙女婿,26岁(1930)时南下槟榔屿,接掌时中学校数十年。他在槟城期间精研文史,所著《槟城散记》由新加坡世界书局于1958年出版,《槟城散记·续集》于1973年出版。轻掸尘埃,重绽光芒,半个世纪之后,周星衢基金将两书合为一册《槟城散记(新编注本)》再版,除了收录67篇原文与四篇序言,为了便于当代读者理解,基金编辑团队另添数十万字的注释与图片、作者年表、王润华教授与杜忠全教授的顾问总序等,内容分为五卷,包括史话掌故、沿革风物、方志名胜、寺庙宗祠、人物逸事,系统呈现作者笔下的槟城面。

马来亚联合邦于1957年8月31日独立,作者在1940至1950年代写就这些文章,那时正是风起云涌、各族群急需相互了解和团结建国的时代。作者长居槟,对土地日久生情,心系槟城,深以为荣,他以丰富的在地经验与知识汲汲书写多年,旁征博引,情文并茂,成就了《槟城散记》和《槟城散记·续集》这两部东南亚文史爱好者无法绕过的槟榔屿地志文学经典。

时过境迁,槟城社会日新月异,作者笔下的人事物随着时间齿轮的转动,或染上岁月的痕迹,或化成过眼云烟,逐渐消逝。所幸作者以一支生花妙笔留住了那段岁月,让我们得以跨越时空,感受独特的「槟城风骨」魅力。



——作者简介

邝国祥

原籍中国广东大埔永兴,清朝驻槟榔屿首任副领事张弼士的侄孙女婿。

26岁(1930)时南下槟榔屿,接掌时中学校数十年,也曾任星槟日报编辑。

著作《槟城散记》由新加坡世界图书局于1958年出版,《槟城散记·续集》于1973年出版。



出版日期:2023/11/23
页数:500
开数:长23×宽17
ISBN:9789811879050
出版社:周星衢基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