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很多的行李箱去海边:马华童诗集2022
RM35.00
书名: 带很多的行李箱去海边:马华童诗集2022
主编:林健文、刘育龙
出版日期:2022年6月15日
语言:简体中文
定价:RM 35.00
ISBN:978-967-2949-21-3
无货
描述
——主编简介
林健文
林健文,1973年生于霹雳双溪古月,任职污水系统处理工程师。著有诗集《猫住在一座热带原始森林》、《猫影偶尔出现在历史的五脚基》,曾获第4届花踪新诗佳作、第6届花踪新诗推荐奖。
刘育龙
1967年生于柔佛士乃,马大物理系毕业,任职出版经理。著有诗集《哪吒》、《希望之岛》,以及文学评论集《在权威与偏见之间》。曾获国际扶轮青年文学奖、花踪文学奖(新诗组和儿童文学童诗组)、嘉应散文奖、韦晕文学评论奖和方修文学奖等。
——编委简介
谢增英
1974年生于柔佛麻坡,任职编辑部经理。曾获花踪散文奖首奖、南大校友会全国微型小说比赛首奖、新加坡国际散文赛二奖、台湾联合报极短篇优选奖。
李鈜沬
1983年生于吉打竹城,任职小学教师,曾编写马来西亚教育部二年级与三年级国小华文课本。童诗作品曾多次获得全国华语诗歌朗诵比赛奖项,新诗作品曾收录在《马华文学》系列。蓝月亮童诗鉴赏课程导师之一。
—— 内容简介
新时代童诗的诞生是必然的!
.
——童诗的重要性,它就好像数学的基本功,大楼的基础,必须在初学阶段就正确,否则就会失去兴趣,或无法了解及感受诗歌的美。
——新时代童诗既要容纳诗歌本身的艺术美感,也要竖立它新时代的精神面貌。它必须和新社会新生活新体验挂钩,这样才能凸显它的独特及时代性;其次,它也应该包含各种新语言新手法的探索。基于这一点,我们在选诗时只考虑作品本身的诗性,而不考虑作者的年龄,希望能够鼓励更多元化的尝试,做到多点开花。
——我们在编辑这本书的时候,把自己当作一个媒人多于一个导师或评审。每一篇的文章都会附上简单的赏析文,让读者了解及进入诗的大门。当然,这只是编者其中一种解读,并非规范,读者可以有其解读法,作者也有其真意,但这不是我们的目的,我们只是单纯想提供一个解锁方案,让小朋友及读者可以快速打开童诗之门。
目次
序:出发/主编 林健文
成人组
稻草人/冰谷
小溪流/冰谷
天空喜欢画画/草风
头发/陈矜孜
水煮蛋/陈矜孜
世界之窗/陈伟哲
作画/陈信伊
莲蓬/陈志光
种籽得果/何启智
蝴蝶标本/何书卫
迷糊的小刺猬/洪维鸿
妈妈是一朵白云/洪维鸿
黄昏/胡嘉敏
神奇的窗/胡嘉敏
跟屁虫/黄丽丽
带很多的行李箱去海边/黄丽丽
阿公的新家/黄思萍
奶奶的蒲扇/蒋玉英
我和我听见的声音/涓涓
我在云里种首诗/李鈜沬
“再见”小主人/李鈜沬
听,花开的声音/李鈜沬
调皮的压岁钱/李志平
鞭炮的名字/李志平
浪花和我做朋友/梁志庆
黄花雨/梁志庆
一杯大海的橙汁/梁志庆
马来貘/林健文
数学题/林健文
壁虎/林健文
猫/刘雅琳
风娃娃/刘育龙
停电好不好/刘育龙
神奇的世界/刘育龙
到此止步/罗旭斌
养一条龙/罗旭斌
指尖定点/罗旭斌
长大/淼留
网课/妙妙
春天来到了我家/尼雅
今天我想住在云上/尼雅
阿喵/欧筱佩
探访爸爸的家/舒颖
想到银河里去看一看/宋飞龙
善良的湖/宋飞龙
如果可以/汤舒卉
风藏在哪儿/王振平
大树搬家/王振平
牵手/王振平
一起去游乐园画圆圈/无花
陀螺和木马/无花
爸爸妈妈/吴国豪
天空过新年/籼苗
太阳花/籼苗
窃窃诗语/小鱼
荷包蛋/谢增英
蘑菇/谢增英
落叶/心鹿
战争/星子
“近似值”爸爸/徐抒敏
西装与玩具兵/许俊宇
外婆说/颜丽娟
方块/杨梹
五月节/乙狼
魔法云/张婉仪
如诗/张婉仪
卡溜卡溜/张彦涵
草地的理发机/张子琛
神奇的小床/张子涵
我的牙齿/张子涵
钓鱼/张芓晴
下雨/张子妍
搓汤圆/郑泽榆
外婆的魔法/郑泽榆
陪读时光/郑泽榆
退休的冒险家/郑振邦
案发现场/郑振邦
养梦/周锦聪
我的星期八/周锦聪
回乡/朱年花
妈妈/朱年花
幼儿组
小猴子在跳舞/陈静宜
熊猫/陈因珞
当我生气的时候/黄琮航
诗人真神奇/黄雯芳
平板电脑/林立陞
彩虹/刘思晴
流动小贩/王姿婷
妹妹,别再哭了/吴泓宇
魔法棒/吴栩仪
如果/吴栩仪
我的学校/杨珺甯
小易沒有睡午觉,可以做什么/杨易
长形的马路/叶城铭
画画的风/张煦弘
风家族/张煦弘
如果……说话/张煦可
月亮和香蕉/张煦可
明天/郑予欣
后记:在传统与创新之间/主编 刘育龙
主编序:出发
/林健文
这本童诗的诞生是一个奇迹。原本只是我在脸书的一段抱怨,没想到出版社竟然支持,也得到各地作者的投稿,当育龙、增英及鈜沬答应拔刀相助后,它的诞生得以实现。
在马来西亚这片奇异的土地上,童诗一直都被看成是小学和中学读物,虽然星洲日报花踪文学奖多年前曾办过童诗组,但也是匆匆在五届后取消,从此国内就缺少童诗比赛的平台。千禧年初,教育部开始主办全国中小学诗歌朗诵比赛,让中文诗歌重新在校园热了起来。廿年以来,这个比赛一直在进行,校内、县赛、州赛、国赛、公开赛,诗歌朗诵几乎已经可以和演讲比赛平坐平起了。比赛多了起来,自然也产生高质量诗歌的需求。评审、观众、指导老师、教练和参赛同学们也开始真正想了解现代诗、童诗以及掌握诗歌的奥秘及喻意。
诗歌朗诵,从最初的比语音比音调等声音的演绎,到比内容比选材,参赛同学开始意识到,掌握诗意才能够融会贯通,这样才是朗诵的初衷,也是回归诗的本质。由于本地童诗的匮乏,参赛同学只能从网络找来各种各样的诗,有时候也只是歌词或断句的散文。这些参差不齐水准不一的作品让同学们很混淆,朗诵时常常会出现错误的诠释。
这几年我开始参与童诗书写,体会到它的特别及趣味,有别于现代诗比较着重意象,童诗需要精简耐读,在词汇的处理上不能繁杂,句子最好通顺。要掌握现代诗必须得同时兼顾许多元素,反之,童诗的处理比较灵活,它没有脱离现代诗的规范,但相比之下轻巧许多。我意识到童诗的重要性,它就好像数学的基本功,大楼的基础,必须在初学阶段有正确的认识,否则就会失去兴趣,或无法了解及感受诗歌的美。
一般上,我们都认为童诗的题材比较浅,要不是亲情老师长辈的书写,要不就是大自然拟人书写,或许这就形成童诗被规范(或想象)成中小学生阅读作品的其中一座城墙。迈入千禧年,社会已经从农耕转移到工业化,再延伸到自动及无线或网络世界。诗歌的书写本来就离不开作者的生活环境,所以题材也会产生一定程度的变化。我们不再局限于城市乡镇生活,知识的来源也从书本转移到网络和各种媒体,所以新时代童诗的诞生是必然的。
我们都知道,传统文学的本质和艺术性,与新时代的创新和简化,有着一定程度的差异。新时代童诗既要容纳诗歌本身的艺术美感,也要竖立它新时代的精神面貌。它必须和新社会新生活新体验挂钩,这样才能凸显它的独特及时代性;其次,它也应该包含各种新语言新手法的探索。基于这一点,我们在选诗时只考虑作品本身的诗性,而不考虑作者的年龄,希望能够鼓励更多元化的尝试,做到多点开花。
童诗定位的模糊,缺少发表园地,是造成它无法正常发展的原因之一。一般人会把童诗定位为少年或儿童书写及阅读的文本,这就限制了它的幅度。另,本地报章的文艺版也不常见童诗的刊登,造成童诗只能压缩在少儿刊物里发表。这些限制让童诗无法扩大其读者群,所以在很长的一段日子里甚少多元化的作品,相对而言几乎难见有关的文学评论,所以在一定程度上,童诗像是处在马华文学的边缘,逐渐被人忽略及遗忘。
我们在编辑这本书的时候,把自己当作一个媒人多于一个导师或评审。每一篇的文章都会附上简单的赏析文,让读者了解及进入诗的大门。当然,这只是编者其中一种解读,并非规范,读者可以有其解读法,作者也有其真意,但这不是我们的目的,我们只是单纯想提供一个解锁方案,让小朋友及读者可以快速打开童诗之门。
我认为童诗是目前马华文学最缺乏耕耘的一块土地。从马来西亚独立以来,马华文学走过艰辛的开拓期,喜悦的丰收期,如今已经稳步安逸行走在其既定的道路上。然而,童诗的定位尴尬,我们不能抹杀前辈诗人的辛苦耕耘,他们可说是开拓了马华童诗的荒土,但最近廿年马华童诗的确活得浮浮沉沉。这本诗集不是第一本马华童诗合集,也不会是最后一本,它只是马华文学的一块里程碑,记录当代的作者及作品,就算再边缘,它也是一块重要的砌图,马华文学的一部分。
我很贪心,是的,我想到它是否能够成为马华童诗的读本,成为学校老师及学生的课外读本,成为诗歌朗诵比赛的诗作来源,成为学生诗歌创作比赛的参考。当然,这只是其中一本,要是可能的话,它还会延续。马华童诗不仅仅是这些,我坚决相信如此。
林健文
2022年2月19日
其他信息
重量 | 0.5 公斤 |
---|
评价
目前还没有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