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书讯】老槟城.老童谣@杜忠全 著(电子书)

【书讯】老槟城.老童谣@杜忠全 著(电子书)

槟城老童谣第一书!

共收录槟城童谣40余首。附赠童谣朗诵CD一张,让你读得到,听得到,感受得到,文化一脉相承的余温。 老童谣是口传文化遗产,一首童谣,几段往事,几代人口耳相传的生活记忆,就这样铺展开来。亲切的乡音,熟悉的老童谣,方言的根,血脉的源,当然还有老槟城的老故事,全都记在里头。

”书共分两辑:第一辑乃童谣,第二辑则为书写与童谣相关的散文。对于喜好我国民间口传文学和热衷怀旧、寻根的读者来说,相信忠全这本新书将是您所喜闻乐见的。“——〈序〉/苏庆华博士


作者简介

杜忠全

杜忠全,槟城人,1969年出生,臺北中国文化大学中文系毕业,新加坡国立大学中文系硕士。目前从事学术行政与教学工作,无关坐班;终日与文字厮溷,乐而知返。

1993年赴台念中文系,无关写作;
2002年开始重新笔耕,无关文学,只是一种回归仪式,书写生长与生活的槟岛。
2005年获星洲日报第八届花踪文学奖散文推荐奖。

结集作品:
《青年.人间.佛教》、《老槟城.老生活》、《印顺导师的人间佛教思想》、《我的老槟城》、《岛城的那些事儿》、《老槟城路志铭》

https://www.malaysiakini.com/a?language=zh&q=%E6%9D%9C%E5%BF%A0%E5%85%A8

https://www.facebook.com/chuan09


自序

〈方音情怀〉

台北山冈的故事

说起来,我是怀抱一份对敦煌学的憧憬而到华冈的。只是,我的华冈时代,华冈敦煌学的开山祖师潘重规老师年事已高,此前好些年,老人家已不复上山讲学,山上的敦煌学已退潮矣。文学院大楼里早年设下的敦煌学研究室,那时虽然还在,但似乎只是冷寂的储藏室。上课时,老师会差使同学搬出几大册的参考资料,或是让同学分批到里头看看敦煌微卷开开眼界,但已说不上是重点学科了。当时的系主任金荣华老师积极推动民间文学研究,从大学部到研究所,民间文学都是显学。人在华冈,我很清楚地感受到周遭的民间文学热。民间文学究竟有啥意思?当时摸不透,也不觉得跟自己有何干系。大三那一年,多数同学都选修了民间文学课,我倒是特意避开了。

为何不上民间文学?当时似乎有人问了我,然事隔多年,而今也不记得当时究竟怎么回答了。确实的理由是,我不晓得自己为何要上民间文学,也没办法对民间文学这门功课来劲儿。当时系上在民间文学方面的工作重点,是针对原住民故事进行搜集和整理。上民间文学课的同学,分成了几个小组,各小组得各自凑经费和选时段,然后分头到南部的
原住民部落,以进行口传文学的实地采集。当时的我一门心思地投入于佛教相关课题的研读,对这既花钱又耗时间的新学科兴趣缺缺的,尤其不晓得原住民部落的口传文学跟自己有何联系,为何要花上那么些的开销和时间来做?因此,在大伙儿风风火火地投入民间文学课业的当儿,自己倒成了隔岸观火的清闲人……

虽特意不上民间文学,但整个系的学术氛围使然,或老师们在上其他课时也间而提到,因此,我对民间文学也不至
于完全陌生。再来,除了关注的台湾原住民故事,当时华冈民间文学学术团队的领军人金老师,也一直对海外华人的民间文学状况,投以热切的关注。大四上学期,金老师点名要我出席系上筹办的一项华人民间文学会议,让不曾正面接触民间文学的我,第一次发现民间文学的广阔天地。那一年的寒假,金老师特地安排南游槟榔屿,并指定由我安排接触洽象及带路访查。在自己熟悉的故乡领着远道而来的老师探访华人民间文学,那短短几天的行程,让我不得不从头思索自己与民间文学的关系:民间文学原来也不只是原住民故事,它也可以跟自己的土地与情感相衔接的……

只是,如果我们生活的土地也有民间文学,那它们又在哪里呢?

槟城故乡的消息

真正着手搜集本土民间文学遗产的方言童谣,大约是在2002年之后才开始的。那时自己已完成阶段性的学习,结束羁旅。回归本土之后,早几年在心里埋下的民间文学种苗,这才萌芽并长出嫩叶来。

结束旅外且落地生根之后,我开始梳理自己与土地的关系。从眼所见的故乡景物,和那些正逐步改变及经久未变的熟悉角落,我尝试拼凑出人与城市的生活情感及血脉联系——包括自己,也包括他人的。寻找土地上的生活声息,陆陆续续听了些槟城老故事之后,我开始忆起一些已然飘远的童年声音。我们的童年还没有电子游戏和线上游戏,也没有24小时不停播送的电视节目,只有一些简单的小把戏,或者一些煞是热闹的传统民俗节日。在这些简单的快乐里,总
有一些悠久的方音贯穿其间。这些从上一辈人口里窜出的有节奏的音节,经过推广华语的年代后,就逐渐被时间与我们埋葬而去了。

后来,我是在教学的过程中,发现方言已然失落的。新一代的学生,能说得一口流利方言的,显然已大肆减少了。仅剩的那些方言,是靠着影视节目才得以生存下来。学生们不懂方言,仿佛已是在所必然。突然发现早前无所不在的方言已然失落,我于是想起了小时候老在耳际缠绕的方言童谣。连自己都快遗忘的古老童谣,对于那些在电子时代成长
的一辈,究竟还知道否?几次在课堂上调查,结果是不出所料的。

因为快将不存在了,所以愈是珍而惜之。于是乎,本着儿时记忆的浓郁情感,我开始在日常生活里断断续续地搜集和记录,而不是当做学术研究般来密集进行。站在21世纪的门槛,回望远去的上一世纪,很多人、事、物都陆续在改变乃至消失了。快速向前的时代下,不少原本在生活周遭的老布景,都在我们的无意识里悄然剥落。回到自己生活的土
地,回到自己熟悉的人群中时,我这才意识到,民间文学原来也不是跟自己搭不上任何干系的。那些自童年的五更梦里飞窜而出的童谣,都是跟我们(以及好几代的先辈们)的生活情感有着紧密联系的民间文学遗产,值得去搜集与整理。

未完成的事

虽然兴致勃勃地按照童年的情感来从事童谣搜集,我却慢慢地发现,这其实并不是一项讨好的差事。首先,许多老童谣的“载体”已不存在了,比如当年不停地说念老童谣的祖母和姑姑,她们都赶在新世纪的门槛跟前向这世界告别,再也无法向我提供一些什么了。而今见存的老人家,他们的生活却越来越忙碌,都让精彩万分的电视节目占满了,不再有说念童谣的闲情逸致或聆听对象,也或许他们早已把相关的记忆都给删除了,仅剩的断章残句往往也难以凑全!除此之外,这些以方言来说念的老童谣,似乎也只能在亲族间的娱乐交流时段穿插出现,一旦毫无干系的外人闯进来热切地探询,老人家们大多会感到尴尬——他们打从心里觉得,那些鄙陋而不上道的东西,怎好拿出来向外人展露?因此,陆陆续续搜集来的一些老童谣当中,有些其实是辗转得来的。要是我带备了录音设备亲自上门,反倒只得个摇头回绝:“没有,都不记得咯!”老人家们往往会这么说。有过几次碰钉子的经验后,我学会了藏身,或是只会鼓励有把握的人上场去做,然后等待整理后的音轨送来……

拖拉了这么些年,这事儿其实远未完成。虽然知道有些事情是等不得的,但生活太忙碌,亟待处理和完成的事务也太多了,所以有些录音在我这里搁了好些时日,一直都抽不出时间来处理;有些文字则一直未有空档来细加推敲,而某些方音的对应汉字也还得进一步确认。只是,前几年因乔治市开埠220周年,我应了一个毕业后在报馆任职的学生之邀,才在限期内整理并交出一部分的成果。那一次的系列发表后,这事就一直给搁置了。

这一次因要结集出版,并且借之凑成《老槟城三书》之第三册,遂在出版社的催促下,勉力整理而交付。当然,老槟城的老童谣,远不止现在所搜集的数量,这只能说是阶段性的呈献,许多未臻完善之处,都有待将来再细加琢磨和增
订了。

致谢

之所以会搜集与整理老槟城闽南童谣,与我在华冈所接触的民间文学经验有关。当年金荣华老师为了解华人民间文学的传播与存在状况而南游槟屿,无疑为我后来着手搜集老童谣埋下了因子。因此,此书虽未臻理想,却还是当年金老
师的槟城之行所启发的,恐未周知,特此志之。前些年闻知我在搜集槟城闽南童谣,苏庆华老师就不断地予以关切与鼓励。拖拉了多年之后,此次终于要结集出书了,我大胆地向苏老师请序,在此衷心感谢。出书难,卖书更难,傅老却愿意出版这样的书,婉君、美玉尤其在编辑上付出了心力。另外,方言童谣的对应汉字是个棘手问题,林玉裳小姐、谢清祥、黄启灏先生等在此方面予以极为可贵的提点,尤其玉裳更在百忙中耗费了几个无眠夜来查核与校正童谣的方言用字,特此志之,以表谢忱。本书的国际音标,妤佳虽口说“误上贼船”,却细心并专业地一一标注之,让方言童谣的呈献与传播多了一个精确的专业渠道,并致谢”,而马大中文系崔彦老师、拉曼大学中文系李国正教授也给予极有价值的专业意见,特此一并致谢。

此外,在多年的采集过程中,许多曾经予以协助的友好和学生,此处虽不便一一列名,却仍不敢忘记,谨此致以至深的谢意。

(2010年8月19日完稿于八打灵)


目录

【自序】方音情怀
序/苏庆华
从口耳相传到文字记写
凡例

第一辑:童谣

火金星,十五暝
摇啊摇
龙眼干
草螟公
乌鸦
落街去跎
做人新妇知道理
栽米栽粟来饲鸡
暗瞢瞢
𠺕𠺕𠺕
新娘予火烧
数数童谣
La la li la tam pong
坠咯坠兵兵
𧌄蜅蛴
白目眉
出日落雨
巴巴弄
风来
拍米糕
Yankee-yankee
额查某做夫人
秃驴
大肥大
家婆精
阿膨
月光光,秀才郎
葱嫁好翁
红毛诸妇擎tongkat
雷公咕咕霆

第二辑:散文

老槟城的闽南童谣
阿公阿嬷相搀扶的生活道路
从〈天乌乌〉谈开去
萤火虫的月光童谣
童年摇啊摇
戏耍笑闹也唱谣
童谣里的子孙繁衍
想像里的拓荒岁月
番旁嬷与唐山嬷
老童谣里的妇训
消失的童年画面
不来电的乌暗暝
童谣里的顽皮
数字间的童言笑语
La La Li La Tam Pong……
梦魂徘徊的地方
日常生活里的音韵串子
从“菜店仔”想起的
老屋树下的童谣记忆

附录与后记
方言童谣的传承与文化交融现象
逗号,“老槟城三书”


试阅

〈龙眼干〉

龙眼干,七粒半,
[le 2-5 ge 3-1 ku 1] , [ts‘it7-4 liap7-5 bua]
侬点灯,汝来看;
[la 2-5 tiam3-1 te 1] , [lu3 lai2-5 k‘ua4]
看何物?看新娘;
[k‘ua4 h 3-1 mi 7] ? [k‘ua4-3 sin1-5 ni u2]
新娘悬抑下?擎香拜老爸;
[sin1-5 ni u2 kuan2 a1 kε4] , [gia2-5 hi u1 pai4-3 lau5-4 pε5]
老爸无戴帽,擎香拜老母;
[lau5-4 pε5 bo2-5 ti1 bo5] , [gia2-5 hi u1 pai4-3 lau5-4 bu3]
老母无穿袄 1,擎香拜兄嫂;
[lau5-4 bu3 bo2-5 ts‘e 5-4 o3] , [gia2-5 hi u1 pai4-3 hi 1-5 so3]
兄嫂无穿裙 2,擎香拜龙船;
[hi 1-5 so3 bo2-5 ts‘e 5-4 gun2] , [gia2-5 hi u1 pai4-3 le 2-5 tsun2]
龙船喀喀飞 3,擎香拜茶锅 4;
[le 2-5 tsun2 kap1 kap1 pue1] , [gia2-5 hi u1 pai4-3 tε2-5 ue1]
茶锅锵锵,两个囡仔偷挖笋;
[tε2-5 ue1 ts‘ia 4 ts‘ia 4 kun3] , [n 5-4 le2 kin3-1 n 3 t‘au1-5 3 sun3]
挖予孰谁食?挖予老婶婆食 5;
[ 3 h 4 tsui4 tsui4 tsia 7] ? [ 3 h 4 lau5-4 tsim3-1 po2 tsia 7]
老婶婆,名何物?
[lau5-4 tsim3-1 po2] , [mi 2-5 h 3-1 mi 7]
名白虼 6;
[mi 2-5 pε 7-4 ka1-5 tsua 7]
三把米,饲袂活,
[s 1 pe3-1 bi3] , [ts‘i5 be5-4 ua 7]
直直行 7,直直跋。
[tit7-4 tit7 ki 2] , [tit7-4 tit7 pua 7]

(采集区域:槟城阿依淡)

闽南方音注释:

  1. 早期婚后女性的日常穿着,一种长及脚踝的窄裙,内里一般穿上黑长裤;
  2. 裙,早期专指长裙;3. 喀喀为状声词,下句“锵锵焄”的“锵锵”亦同;4.茶壶;5. 老太婆;6. 虼即蟑螂的闽南音原字;此处可自由填入任何作为取闹对象的人名;7. 一直往前走。

〈戏耍笑闹
也唱谣〉

母亲跟我说过的,关于她童年以至少女时代的点点滴滴,似乎还不少。听母亲说童年往事,有些是打小时候就听她叨叨念念到现在的,有些则是她后来无意间想起,从记忆匣子里掏取出来的新鲜话题。旧事重提的时候,有时她只管一路说下去──对着我诉说,也仿佛对着自己一长串的过往岁月诉说。有时说了一半就顿了顿,然后朝我问道:

“嗯,我以前跟你说过这个吗?”

母亲的童年旧地,按我小时候随她回娘家留下的粗略印象,那里尽是一大片的椰林和沙地。后来很长的一段时间,我都不再跟她回去探外家的亲戚了。不久之前,她曾感叹地说:

“前些年回去,我跟你二姨居然找不到路口了……”

槟岛的西南区后来已经大肆发展,大地的绿衣早已换上钢骨水泥的新装扮了。听母亲说童年,老厝在椰影婆娑的荫庇之下寄寓生活的境地,尤其到夜里上了灯之后,煤油灯昏黄的光晕从窗洞和屋檐的缝隙泻出屋外,屋舍稀疏的,邻里推开距离之后,隔着树的暗影相互关照的生活画面,后来我只能借由想象来凭空虚构了。

母亲遗落在乡野地区的童年岁月,还有我不曾见过,终其一生都遥念着唐山,却一直未曾回返探看的外祖父,和掺揉着乡野的传奇故事。乡野的传说,不尽然是椰林的风无端吹送来的,也有自家门前发生的:

“我们住的地头哇,”说故事的时候,母亲说:“每每太阳下山了之后,外间的人就不敢轻易闯进来!”
“为什么呢?”第一次听到这等事的时候,我好奇地问。
“有‘捣蛋鬼’会蓄意作弄人呀!”她说。

关于“捣蛋鬼”的陈年旧事,我想,母亲应该是记忆鲜明的。后来她反复向我说起的,是借称具的一桩:日落时分,有外来人来外祖父家借称具,借得了就转身离去。但过了数十分钟之后,屋里的人老听到屋外头传来称具摇晃碰击的声响。闻声心疑,于是便推开大门探头一望,只见来人提着称具,却失了魂魄般地绕着屋外的椰树兜圈子。外祖父状,当即明白怎么回事了,便赶忙走上前去,拉开嗓子召唤了一声。那人听见有人喊自己的名字后,才回神醒悟了过来,匆匆道了谢,就赶着暮色溜回家了──当时遇上“捣蛋鬼”本非新鲜事,也就只能自叹倒霉了……

“捣蛋鬼”是乡野精灵的顽皮耍闹,在母亲的记忆里,也有着儿时伙伴之间的调皮耍闹。老童谣〈龙眼干〉,便是我几
经问询之后,才让她从记忆深处掏出来的,一首难得首尾完整的老童谣──断章残句凑不齐全的遗憾,在我四处搜寻老童谣的时候,可说碰得多哩!

〈龙眼干〉应该是一大群小伙伴在耍闹的时候,随口编出来的童谣。童谣开头的龙眼干,原来只是借以起兴,后来发
展的内容,都无关于此了。童谣的内容虽然从“看新娘”开展──儿童的世界里,新娘永远是新鲜的,但实际的内容也无关这个。小伙伴们众口一词地说说念念了一大串之后,“老婶婆”才是大伙儿起哄作弄的对象。被大家称做“老婶婆”的,就看是哪位小伙伴倒霉,成为众人取笑寻开心的对象了。念童谣耍闹的时候,合伙作弄别人的,当然是开开心心地闹成一团,而被大伙儿取笑对象的,当然要气得七窍生烟的。但是,几十年的岁月一晃而过,而今回忆起来,或重新念起这首老童谣的时候,大概就只有童年的欢娱笑声,和回忆的温馨画面了……

(2007年4月6日完稿)


此书已绝版,转为线上再版。

类似文章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