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书讯】山水槟城@杜忠全 著(电子书)

【书讯】山水槟城@杜忠全 著(电子书)

《山水槟城》全书文章,以图文并陈的方式呈现。文字写景,或色彩描情,这书让文字与画作展开了对话,但也不妨分开来看,两者都各自扮演了各自的角色,没有谁为谁搭配的问题。

”此书分两辑,辑一‘山水卷’,辑二’浮城记‘,抒发了笔者对家乡的那一份挚爱。‘山水卷’里,忠全不再带我们穿越老城区的大街小巷,而是换一个心情,游山玩水去了。这不只是让外地人,甚至土生土长的庇能郎认识槟城另一面的好机会。
……
他更像古时的文人雅士,配以他观察入微的视角,来唤醒登山客以更人文的心情来体验槟城大自然的一面。“——〈序:山水故乡的人情画意〉/邱昌仁


作者简介

杜忠全

新加坡国立大学中文系硕士,现为马来亚大学中文系博士候选人、拉曼大学中文系讲师、报刊专栏作者。

1993年赴台念中文系,无关写作;
2002年开始重新笔耕,无关文学,只是一种回归仪式,书写生长与生活的槟岛。
2005年获星洲日报第八届花踪文学奖散文推荐奖。

著作:
2006年——《青年•人间•佛教》论文集(马佛青佛教文摘社)
2008年——《老槟城•老生活》(大将)
2009年——《印顺导师的人间佛教思想》专论(法雨)、《老槟城路志铭:路名的故事》(大将)
2010年——《我的老槟城》散文集(有人)、《岛城的那些事儿》文化评论集(法雨)
2011年——《老槟城路志铭:路名的故事(改版)》(大将)、《老槟城・老童谣:口传文化遗产》(大将)、《槟城三书》(大将)
2012年——《恋念槟榔屿》(大将)、《老槟城•老生活:口述生活记忆》(2012新版,大将)
2013年——《中文,你懂多少?》(大将)、《老槟城•老生活2:老槟城的娱乐风华》(大将)
2014年——《山水槟城》

https://www.malaysiakini.com/a?language=zh&q=%E6%9D%9C%E5%BF%A0%E5%85%A8

https://www.facebook.com/chuan09


图:廖新华

太平退休教师,专事水彩画,内容包括山涧清流、太平湖光山色、街景、渔村炭窑等。

多次参与海内外联展,也曾在吉隆坡连城画廊及槟城WAF Art Gallery举行个展。

现为马来西亚现代水彩画会、槟城水彩画会、霹雳艺术协会及槟城艺术协会会员,也是太平《雨乡艺术人》主干成员。该艺术组织自2012年开始在太平都举行常年画展。


自序

〈我的山水槟城〉

/杜忠全

算来正好是十年了,才终于开启文档来给这一系列文字写序,脑海浮现的,却是更早以前的一幕画面。

那时我正好在另一座岛的山巅,秋凉和冬寒都过去了,短命的春一溜眼就过渡到夏,一个学年的课业忙碌也到底。那是我大学生涯的最后一次暑假,经朋友的穿针引线,几个暑期打工族躲到高海拔的中央山脉某一山头。盛暑躲进深山,离市尘很远,星空仿佛贴近了,晴空万里的夜晚,抬头即见银河在头顶闪闪发亮。那是我离家在外的第三个年头,从在自己的岛上自己的家日日看山和爬山,到直接住在台北的山岗上,到那一年的暑假因打暑期工而往更高海拔的中央山脉攀高。暑期漫漫,足以把大学生活里无日不有的课业压力都抛开,权充个旅游景区的过客,以劳力换来神经紧绷之后的休歇。在葱绿的夏日山头看山峦起伏,心底的家乡山影却逐日清晰起来,于是乎,一日午后趁忙完手头的工作,随手抓了纸笔,独自坐到庭院里,在蓝天底下、碧绿的山间随意涂写。说起来,那几乎是我在台期间,除了论述文字和课堂作业之外,极少数的感性书写了。

在那山写这山,在那岛写这岛,此前也不是不曾动过念头,如穿梭在高楼林立的台北街头抬头望着灰扑扑的天空,总有一些什么在心底涌动,但回到山上,回到繁忙的课业里,就再没“下文”了。那会儿窝在深山,除了上午依嘱忙上一段,下午再做一些后续跟进的工作,剩下的就是整大段的悠闲时光。那时一心想抽离生活的瞎忙碌,也没准备太多的消磨资源——更没有如今随时刷网的便利,看着想着,便直接付诸笔墨。涂涂写写之际,同一组工读的搭档嘉谦推开木篱笆走来,问说在干啥,我似乎只虚应一番,说没什么,涂涂写写而已……

其实,只是想家了。

我总是无端揣想,如那时整两个多月的暑假都“困守”山间,会否留下更多的文字给自己?这之前,上写作课时写了散文和小说各一篇,期末交上给琼瑜老师之后,因那是中文系不同组别所开的课,自己也傻呼呼地不晓得随后须到系办公室把老师批阅后的作业领回,如今再也想不起,那时究竟写了什么样的文字。可以确定的是,我依然从自己的岛出发,在那岛写这岛,借文字解乡愁。依然记得的是,完成之后的内心喜悦,仿佛把一种无形的情感化为有形的文字,再装订成作业式的小薄册,心里有着一种满足感。

然而,原本整个暑假在山上避暑的盘算,随着一场强台风袭台,山上的景区山河变色,也就泡汤了。那一个或几个午后的闲清涂鸦,居然没随手丢弃,反倒随手塞入行李一起回到台北山头,之后又飘洋过海回到自己的岛,成为留学时代的私密记忆,与几篇电脑数据化的留台文档一起存念。

时移境转,到2003年下半年,陆陆续续写了些文字之后,永修来函邀约经营个人专栏,并且要求自设栏名和写作主题。几个念头在脑际盘旋之后,最终我回了个“山水卷”之名,心想就写岛上的山山水水吧。我的私下猜测,专栏邀约之发出,可能是我写了不少乔治市的土地与情感记忆相关的文章,因此认定我会写乔治市。但是,相对于已写下不少文字的乔治市,我更想经营自己对岛上山区的记忆。

想写槟岛的山,没有人知道的是,这一阶段写作之前,我写下的最后篇章,就是岛上的山水。后来因台风而中止的暑期工读及可能的持续写作,回到家乡并开始经营专栏方块之后,就在时间的另一个段落延续,说是一尝夙愿也未尝不可。离家赴台之前,我过的是日日登山,在山上度晨昏的日子。清晨时光踏着朝晖上山,也闻着鼻间的青草和泥土气息“回”到再熟悉不过的清幽山间,一本书在手,就在山上的不同角落听着流泻的山泉消磨一整个上午,待日头升高,才沿着林荫山路回到山下的家,摊开笔记本子,记下山上所读所思及所见;山路日日一样,但阴晴的光线不同,尤其心绪有别,见闻觉知也就不一样了。半个白日忙生活的事情之后,待日头偏斜的黄昏再踏上同样的山路,身边多了不少登山客,那是赶在天黑以前上山出汗做运动的岛民。晨间清寂的空山和入暮时分人影穿梭的山路,既是我眼所见笔所记的个人生活,也是不少岛民的生活节奏。除了旧城区与古迹建筑,这岛上一直都有着另一种生活节奏。游子在外乡想念槟城,除了城区的踏步与古意盎然的战前旧建筑,更有着青绿的山光水影,否则何来山明水秀之夸赞呢?

写下这一系列文字,一来是继续在夏日山头无端中断的文字乡思,更是将自己早前日日山行之时写在日记本的私密文本,转换另一种形式写成了发表文字。写了半年有余,随着有关版位的人事异动而中止——其实是换了个栏目和主题再延续,这一系列文字,也就成为电脑里另一个文件夹,虚拟无形。但是,当年想家的人没做成的事,这算是对自己有所交待,于是便一直搁着又搁着,以为就这样了。

近些年陆续结集了几本个人的槟城书写文集,有散篇写作也有原专栏再行整理的,心里老觉得还有一事。前几年以第二个专栏为主要内容结集成《老槟城路志铭:路名的故事》之后,更觉得也该对这一系列文字有所交待。

将原“山水卷”结集成《山水槟城》,我不得有不同的考量。当初在书写这一系列文字时,脑海里其实是浮映着画面,再将画面堆砌成约莫八百余字的小品。此次出书,便邀请画家廖新华来将文字再行转切为画面。此外,上一次编辑《老槟城路志铭:路名的故事》时,为了集中呈现乔治市极具特色的中文路名文化,因而舍去同一系列专栏的部分文章,这一次便以分辑的方式为它们找到归属,同样也请画家为之作画。因此,《山水槟城》全书文章,也就一概以图文并陈的方式来呈现。文字写景,或色彩描情,这书让文字与画作展开了对话,但也不妨分开来看,两者都各自扮演了各自的角色,没有谁为谁搭配的问题。

我要说的其实是,画是画,不是插画;文是文,不是图说。这《山水槟城》,写的画的,是我也是画家眼里的槟岛山水。

至于附录的两篇“出土文字”,算是交待了“山水卷”这一系列文字或专栏的前缘,尤其那是我槟城书写的最早篇章了。

2014年5月24日完稿,6月25日修订


〈画·山水槟城〉

/廖新华

2012年7月,在和忠全的一次闲谈中,他提及手上有一辑数十篇有关槟岛山水的文章,问我有无兴趣为文章绘图,再结合他的文章一起出版。他说我会有约两年时间来完成逾五十幅画稿,想到画自然风景画,于我的画风相当符合,何况有近两年的充裕时间,就立马应允了。

及后忠全发来了五十三篇原稿和一些图片供我参考,当我把这些资料通览一遍后,开始觉得任务相当棘手!所说的画原来并不只山水风景,创作内容还包括槟城的城市街景、建筑、庙宇等等。但是,既已答应,就只能着手构思和作画了。记得第一幅画作是辑一里的《伯公岩》,那是在2012年7月底完成的。最后第53幅画是辑一的《月牙泉》,一直到今年5月才大功告成。

创作期间,不时亲到文中所提及的地点作实地观察和素描写生。为了解槟城亚依淡水坝在不同天气和时段的景色和明暗变化,我也特地上了几趟山来实地写生;为窥视亚依淡报恩寺全貌,更得气喘吁吁地爬上通向寺庙的唯一一条陡峭石级。比起来槟城丹绒武雅一带的沙滩海景,那蜿蜒崎岖的路段无疑也让人心旷神怡不已。槟城山明水秀,难怪槟城人都乐山乐水日子过得自在自得。

终于能如期完成这批作品,希望它们能搭配忠全的《山水槟城》系列文章,作一些视觉上的辅助性叙述。

2014年5月30日


目录

序:山水故乡的人情画意/邱昌仁
自序:我的山水槟城/杜忠全
自序:画·山水槟城/廖新华

辑一

我的槟城生活
你跟山水一起苏醒
你在蝉声里
苍茫里
林间小屋
听,一条山路
攀云梯
宿舍
远景
遇见一朵菊花
月牙泉
千二层
天衡山
一汪月牙
朝元庙
圆明宫
北斗
清观寺
九皇与九王
伯公岩
新路线上的新景象
第103条路
雷声与蝉鸣
春来小镇
报恩寺
山路
山居人家
玫瑰园
半山小庙
半山亭
不辨泉声抑雨声
水坝




关房·其一
关房·其二
卷后语

岛事
名不副实的槟榔屿
威尔斯太子岛
吉打行宫
康华丽斯堡
丹绒
海角天涯
新埠
“坡底”
浮城记
从城隍庙碑谈起
满天黄花雨

附录一/山水·故乡
附录二/蝉声赋
后记/岛上山水记——《山水槟城》书后


试阅

〈我的槟城生活〉

我要告诉你一座岛,以及岛上的山,山上的路,路上的人,还有环抱在山路两旁,围绕在人前人后的,那些无处不在的绿意和幽静……

他们说,你们住在这岛上的人啊,生活就只能过得如此这般悠闲了吗?山风海雨之外,似乎再也没有其他什么是值得你们关心的事儿了!我说,那是因为你并不在这岛上啊,所以你不能像我们过着这样的生活。如果你住这里,如果你每天晨昏推开门窗,看到的是四面青山招人眉睫,音符起伏一般迤逦而过,那你就不会讶异于我们的生活方式了。

山水,那可是生活在这岛上人们最在意的。那是挂在言语间的骄傲,也是深藏在情感里的坚持。游人总道槟城好,那山那水,就像是一颗被印度洋的海水冲刷得晶莹剔透的珍珠一样,叫人带不走又舍不下,于是就摄魄勾魂似地让人牵挂。不少游客痴恋着槟城的山水,他们候鸟似地数年一回返,只为了这里的山水啊;而生于斯长于斯,也准备老死于斯的岛民更是觉得,这样的一个山水小岛,不仅堪于让旅客游览,更是一个让居民生活于其中而深感惬意,抽身暂离而乡愁日重的地方呢!

【书讯】山水槟城@杜忠全 著(电子书)

可怀念、不忍弃的,不仅是这青绿的山水,还有那五彩缤纷、情意交织的人情交际:那些眼里看到的、耳里听来的;叫人雀跃的、令人叹息的……都在这山环水抱的人间境地中一一开展,也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落谢。这样的山水,对于那些一生都浸泡于其中的岛民来说,便不只是山如何青,水如何绿,沙滩几湾又几长而已——那是我们生活相依、生命相融的一个所在。于是,生而与之共戴日月、同迎风雨;死而与其草木同朽、泥土相和,我们也将成为这山这水的一部分。如此情境,那些涌涌而来又匆匆离去的游客,又安能领略?

于是,到山上去吧,招一群友伴,喧喧闹闹地一路欢谈不休;或者,就独自一人孤身上山也好,只要往蜿蜒的山路走去,一路上自然也会有蝉歌鸟语相伴随。到山上去,或者是在那里用山水沏几壶茶,然后把四周的风光慢慢地吮饮下去;或者,就什么都不做,你只是走进一片山光水影,只是静静地坐着,然后成为别人眼里的风景。就是这样也好,因为树在山在,花在鸟在,你也在啊。

于是,我要告诉你的,是一种生活,一种有山也有水的,槟城的生活。

那是我的槟城生活。

2004年8月2日完稿


此书已绝版,转为线上再版。

类似文章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