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书讯】恋念槟榔屿@杜忠全 著(电子书)

【书讯】恋念槟榔屿@杜忠全 著(电子书)

“对现有崩坏的重建,是对消失的再现,是对散逸的挖掘:城区唯一的手工制香人、刻牌匾的老师傅、百年的天成号酱油园、全马唯一主祀匠师之祖的鲁班古庙,在一本已经虫蚀漫漶的残旧小册记载着槟城八景的旧诗文,等等。这样不断崩坏、遗忘、消失的地景、人文,建筑和手工,已经到了“求亡图存”的险境,必须赶紧,赶紧以记忆和文字修复。

老槟城的老,或槟榔屿的引人遐思是有文化的渊源和底蕴衬托的。于是,杜忠全的老槟城或槟榔屿总是交叠各种记忆:老人家的,他和友伴的,他童年的,以及更大的魍魉随行——历史迟迟未散且就在寻常巷弄和风景中,他向着自己述说,向在地的槟城人讲,更向着远到槟城的游人友人读者不厌其烦道来,一帧帧古今图片的对照,古今文的相逢,在耳语巷弄流传中,压在旧纸箱的图纸画册。” ——〈崩坏与修复:读杜忠全的《恋念槟榔屿》〉/杨邦尼


作者简介

杜忠全

新加坡国立大学中文系硕士,现为马来亚大学中文系博士候选人、拉曼大学中文系讲师、报刊专栏作者。

1993年赴台念中文系,无关写作;
2002年开始重新笔耕,无关文学,只是一种回归仪式,书写生长与生活的槟岛。
2005年获星洲日报第八届花踪文学奖散文推荐奖。

著作:
2006年——《青年•人间•佛教》论文集(马佛青佛教文摘社)
2008年——《老槟城•老生活》(大将)
2009年——《印顺导师的人间佛教思想》专论(法雨)、《老槟城路志铭:路名的故事》(大将)
2010年——《我的老槟城》散文集(有人)、《岛城的那些事儿》文化评论集(法雨)
2011年——《老槟城路志铭:路名的故事(改版)》、《老槟城・老童谣:口传文化遗产》、《槟城三书》(大将)
2012年——《恋念槟榔屿》(大将)、《老槟城•老生活:口述生活记忆》(2012新版,大将)
2013年——《中文,你懂多少?》(大将)、《老槟城•老生活2:老槟城的娱乐风华》(大将)
2014年——《山水槟城》(大将)

https://www.malaysiakini.com/a?language=zh&q=%E6%9D%9C%E5%BF%A0%E5%85%A8

https://www.facebook.com/chuan09


自序

〈恋念,槟榔屿〉

环游槟榔屿

留学岁月,每年逢寒假即返乡度岁。一岁一回返的候鸟,当年少不得都要重复一段旅程:找个艳阳天,约了同样是归乡候鸟的伙伴,然后结伴环岛去!接连在外四个年头,初次返乡时怀带浓浓乡情起个头,之后便成惯例,仿佛不那么做,便要在远方的城抱憾一整年了!

在自己的家乡环岛而游,这当然不是我们这一辈人才有的事。在过去,老槟城管这档事儿叫“迣槟榔屿山”。这说的是闽南方言,写在这里的“迣”字即中文“绕”的意思,这且不详说了。逾半个世纪以前,岛上的前辈作家方北方写了个中篇《槟城72小时》,小说的楔子安排一对男女主角走了趟岛屿环游,想来那既是小说情节,也是作者的切身经验,更是好几个世代的岛民都经历的吧?

小时候一家老小挤坐一车阖府同游,沿途逢山攀登遇海则戏水,其乐融融自是不在话下;长大后约了伙伴轻骑上路,在青山绿水之间倘佯,一路风光无限也青春无限。环岛而游一整个白日下来,往往换得一身晒得通红的肤色,那愉悦的心情,总要在好几天后才随着晒伤的表皮慢慢地剥落。

后来再沿岛环游——包括滞外时期的年度环岛,以及稍后因公带职地陪游,往往也随带一份巡礼旧迹的旧情怀;在自己的家乡旅游,逛的当然不止于山山水水,更有许多与山海同在的温馨画面,往往人随路转地一拐弯或随处张望,它们总也都在。

岛屿环游,不管从南向北走还是自北往南绕,沿途总见苍翠的山,然后随着环岛公路一拐弯,一大片翻着白浪头的海,就猝不及防地扑面迎来。猜想就是这样,老年代的人才觉得,那旅程不光是沿海观景,更是绕山而行,环游一周下来你就发现,“迣槟榔屿山”之说原来其来有自:沿海绕山环行,你看你想,海是时见时不见,山却无处不是,只消一抬头,它就在眼前或远处伫立不动,看你或从容或仓惶地赶着时间的箭头往前追!

远游回来再绕山环岛,感觉那山虽无言,却也有所启示。不是吗?它让你尽管绕尽管走,而它总在原处不移不动,你回或不回来,它总也守着岛也守着海。岛是离人的岛,是归人的岛,当然也是游人的岛。无论离岛或回岛,抑或纯粹乘兴暂游,海上的岛和岛上的山,都任你去来自如,随你到处安置闲情。好吧,如果你来,或者你也喜欢这么一种旅游方式,那就带上些许闲情,花它一整天来沿岛绕行一周,把沿途景点都随逛随看上一轮,这,其实是游人和岛民都相当热衷的,一种岛屿的环游方式。从老槟城到新世代,都无不宜的我想……

青山隐隐水迢迢

早几年前,我就曾写过一篇有关槟城渡轮的文章。这一篇图文短构在系列专栏发表后,我毫不犹豫地将它辑入《我的老槟城》散文集(2010,有人);这沿着童年线索写来的当然是很个人的散文,因此编入这书是毋庸置疑的。然而,拟想中的槟岛图文书——一早就暗自定下《恋念槟榔屿》之书名了,就我个人而言,还是得有渡轮的篇章的,否则便觉得,这书名的“恋念”似乎无处着落了。为此,经排定出版日程后,我旁的不想,就思忖着怎么为这书给补上渡轮的一笔……

为何老“恋念”着老渡轮?又比如前些年到上海旅游时,虽然行程里没排上──这其实是在所必然的,我自个儿却存心寻个空档,挤上黄浦江老渡轮,跟或盛装或粗服的当地市民一起回到浦西。这说不清的渡轮情结,既有来自童年的美好记忆,也有成年后的切身体验。童年的且不说了──可参照所说书的渡轮文,后来乘渡轮之时,另一个挥之不去的记忆画面总要窜出眼前,跟渡轮两端的两岸风光穿透而现。话说先修班毕业后,同班同学纷纷升上大学,其中有乘火车南下奔赴前程的,大伙儿便约好了热热闹闹地陪离人渡海。离人随火车汽笛远行而去,未走的和迟些时日也将南奔北走的伙伴照旧回岛。送友南行后乘渡轮回岛,当时的心情是百般滋味说不清的,如今倒是理清楚了:那时眼见一伙同途走来的青春伙伴各自离岛他去,他们或是短暂的离家就学,或许将来就安家在外了也不定,谁晓得?但那时更在意的是,那一段日子排着日程接连送走好几个伙伴,下意识总觉得,或许哪天就轮到自己也离开这岛这城?循例靠在甲板上朝岛的方向迎去,在呼耳而过的海风中有一搭没一搭地跟同伴说话,一边低头看浪花在船板下翻滚,也痴望着岛上沿海大街越来越清晰可辨的老建筑,看岛城背后的一抹山影从黛绿变苍翠。靠在渡轮的甲板上巴望着岛和城,这是打小就熟悉不过的画面,但是,它会成为自己悬在远方的绵长思念吗?人在渡轮上,以及在渡轮靠岸后随人流鱼贯上岸之际,这念头老在心底盘旋再盘旋,久久都萦绕不去。

后来我果不其然地离岛离乡,到远方的陌生城市羁留,但岛城——尤其是甲板外碧波之上的岛和城,一直都缀在思乡愁绪的最深处,有时闭上双眼难成眠之时,它就隐隐浮现,夜愈深,它愈是清晰……说起来,小时候跟父亲搭渡轮时在海上迎风望向岛城,任发乱飘思绪也纷飞,那是我头一次隔着距离来端详自己生活也生根的岛城。后来渡海送友南行时在甲板上痴望着熟悉的岛和城,当时缠绕不去的依依离情,以及后来终于回岛安顿后又无数次地经渡轮离岛和回岛,那些数不清的搭渡轮体验,都交叠成我的槟城记忆之一部分了。有时难免觉得,还好槟城是座岛,因此即使都在岛上生活,总也有机会在一定的距离外眺望自己的土地;就算人在千山外,每每脑海浮映出故乡的影像,总少不得“青山隐隐水迢迢”的全景式图景——至少我就是如此!

青山隐隐水迢迢,我喜欢这唐人的诗句,也喜欢在海上或在空中看岛上的山。看自家的山,不管是在白浪翻滚的渡轮甲板,在车过槟城大桥风驰电掣的当儿,甚至是客机呼啸凌空之际,我总要将目光寻向岛上的苍翠山影。忝为岛城子民,我安于岛上的城,更乐于城外的山。话说我们的岛四海环一山,除了沿海平地,中部都是苍翠山区,密林处处可见。因此,随你住在岛上的哪处平地,大概都会有家在山脚的感觉吧?有时到东北海角的城区办事或溜逛,不经意回头让视线穿越喧嚣的市尘,冷不防就与含笑的远山打上照面;回程朝卜居的城郊一路驰骋,那归途往往便是望山而行,近旁虽是隆隆车声,但不急,黛绿的山影总在远天撩人眉睫。穿过城区与郊区间的曲折公路,也就回到山的近旁回到家了。

青山隐隐水迢迢,那几年在岛外望故乡,归来后也不断地重复“在故乡旅行”这档事儿。在这岛这城,生活往往也即旅游,旅游也即生活,谁会把这两回事给闹分明?这些年来断断续续地写着这样的文字,我要说的是:如果都不曾离开这岛这城,或许我只管在这岛上和城里安分地生活着,对于许多细节的流失或许毫不在意;因为一度离开了这岛这城,所以这岛和城便在我里面了,她既是异乡游子的一缕绵长思念,也让岛城归人游之不腻兼写之不尽。

这书结集出版之后,或许我还将不断地离岛和回岛,更还持续“恋念”着岛和城。在挪作书名之后,它的词态依然是动词,并且是现在进行式,不光是封面上的标识符号而已……

(2012年5月6日完稿)


目录

序/崩坏与修复:读杜忠全的《恋念槟榔屿》
自序/恋念,槟榔屿

辑一 潮起又潮落

槟城海墘的姓氏桥
姓周桥的沧桑岁月
姓陈桥的向晚
姓氏桥,变与不变之间
姓氏桥,过去与现在
夜渡,槟城渡轮
乔治市旧火车站:无轨车站的前尘旧事

辑二 仁智的山水

来去千二层登高:槟榔屿重九的节日景观
阿依淡水坝:仁智的山水
洞天府地半日闲:阿依淡的莲华洞太上老君庙
例假日到莲华观:追忆一段青春年华
到美湖把世界遗忘……
美湖:西南绝境的洪荒记忆
山那边的好地方:浮罗山背小记
浮罗山背的小镇情味:丁香、荳蔻、榴梿和ampula
私密天堂,大沙埔

辑三 恋念旧时光

最后的新春满园
新世界的旧世界
到老槟城听故事:乔治市街屋一瞥
发现,乔治市
散步,爱情巷
访古,鲁班行
柑仔园94号:槟城阅书报社的创立地点
窥探,名英祠
探秘,武帝庙
轮回,慎之家塾
本头公巷谢公司:历史与想象交集的老地头
本头公巷谢公司:历史以内,旅游以外
重游,极乐寺: 旅游·历史·童年印象
黑白,极乐寺
灯会,极乐寺
庙会,老槟城
老咖啡店的故事
手雕岁月
旧发廊的时光倒流
寻香而至癞哥巷
百年店号的最后身影
槟州大旗鼓,文化遗产
变身,马车房

辑四 重游老槟城

重游,老槟城八景
公园涌水
石洞鸣泉
旗山观日
鹤寺闻钟
铁桥夜月
珠屿夕阳
清观晚海
关角春宵
清水蛇禅
长堤夜月
巴港归渔
绪语,槟城八景

附录
看画展,重返义兴居……
“乔治市魔镜”系列作品所在位置列表
“标识乔治市”系列作品所在位置分布列表


《恋念槟榔屿》


试阅

〈姓氏桥,变与不变之间〉

乔治市海墘的姓氏桥聚落,是城区边缘的一道特殊景观。早些年偶尔带外地朋友去闲晃,总会遇到三三两两的外国背包客,他们就是喜欢走进社区,窥探市井的生活风情;近几年有事没事地往桥上跑,开始看到旅游大巴停在大马路旁,把一波波的游客往桥上送。大队人马鱼贯走上渡头,在居民生活的周遭擦身而过,然后在导游的引领下一一撤退。按此来说,海上社区的姓氏桥,如今已是老城文化旅游资源的一部分了,当初坚持要拆除这些“非法木屋区”的人压根儿就没想到,这儿居然也具备旅游潜能?

乔治市的姓氏桥,其实并不是海上聚落的唯一特例;从北部到南端的龟咯,半岛沿岸都分布着不少类似的聚落。姓氏桥海上聚落之特殊,主要是其形成背景与槟城港口有着密切联系,早期的居民在血缘、地缘与业缘等三方面的重合,加上每一座“桥”的内聚性及各自与闽南原乡间的纽带关系,才是姓氏桥在半岛众多海上聚落当中自成体系的根本原因。

较之陆地民房,姓氏桥与海上风浪朝夕相对的生活,以及它无形且大多以口述方式承传的社区历史,同时兼具城市经济史与社区生活史的有形与无形遗产,以致这一海上社区被纳入乔治市世界文化遗产核心区申报之后,旋即让联合国通过了认证。只是,除了外国游客前来窥探异地风情,本地的一般游人前来看风吹浪打的海上吊脚楼,加上历史癖和学者之外,其他人大概也不会于此驻步,详阅它在日转星移里所经历之沧桑与变化的吧?

因此,除了眼前凝定乃至幸存下来的七座姓氏桥之外,如今前来观景的人大概不会晓得,19世纪末的姓氏桥,其实大多并未形成居民聚落,而只是与港口连成一气的驳船渡头;七座乃至早前的九座姓氏桥,有些是早年殖民地市政局设置之驳船渡头的私有化乃至社区化,有些则是姓氏族人在官置渡头以外自行搭建的。绝大多数的姓氏桥,原先在城区都有相对应的“公司厝”,只是,渡头两旁搭起吊脚楼而社区化之后,公司厝的功用自然消失,仅成陈年记忆了。

因此,姓氏桥固然是乔治市城区的一道老风景线,但这海上社区并非一直凝定不动的——有些桥甚至并不在目前的所在位置。在时间的缓缓流动下,姓氏桥也在变与不变之间,沉淀成乔治市老城的文化遗产。

(2010年3月10日完稿)


此书已绝版,转为线上再版。

类似文章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