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讯】恋念槟榔屿@杜忠全 著(电子书)

“对现有崩坏的重建,是对消失的再现,是对散逸的挖掘:城区唯一的手工制香人、刻牌匾的老师傅、百年的天成号酱油园、全马唯一主祀匠师之祖的鲁班古庙,在一本已经虫蚀漫漶的残旧小册记载着槟城八景的旧诗文,等等。这样不断崩坏、遗忘、消失的地景、人文,建筑和手工,已经到了“求亡图存”的险境,必须赶紧,赶紧以记忆和文字修复。
老槟城的老,或槟榔屿的引人遐思是有文化的渊源和底蕴衬托的。于是,杜忠全的老槟城或槟榔屿总是交叠各种记忆:老人家的,他和友伴的,他童年的,以及更大的魍魉随行——历史迟迟未散且就在寻常巷弄和风景中,他向着自己述说,向在地的槟城人讲,更向着远到槟城的游人友人读者不厌其烦道来,一帧帧古今图片的对照,古今文的相逢,在耳语巷弄流传中,压在旧纸箱的图纸画册。” ——〈崩坏与修复:读杜忠全的《恋念槟榔屿》〉/杨邦尼
作者简介
杜忠全
新加坡国立大学中文系硕士,现为马来亚大学中文系博士候选人、拉曼大学中文系讲师、报刊专栏作者。
1993年赴台念中文系,无关写作;
2002年开始重新笔耕,无关文学,只是一种回归仪式,书写生长与生活的槟岛。
2005年获星洲日报第八届花踪文学奖散文推荐奖。
著作:
2006年——《青年•人间•佛教》论文集(马佛青佛教文摘社)
2008年——《老槟城•老生活》(大将)
2009年——《印顺导师的人间佛教思想》专论(法雨)、《老槟城路志铭:路名的故事》(大将)
2010年——《我的老槟城》散文集(有人)、《岛城的那些事儿》文化评论集(法雨)
2011年——《老槟城路志铭:路名的故事(改版)》、《老槟城・老童谣:口传文化遗产》、《槟城三书》(大将)
2012年——《恋念槟榔屿》(大将)、《老槟城•老生活:口述生活记忆》(2012新版,大将)
2013年——《中文,你懂多少?》(大将)、《老槟城•老生活2:老槟城的娱乐风华》(大将)
2014年——《山水槟城》(大将)
https://www.malaysiakini.com/a?language=zh&q=%E6%9D%9C%E5%BF%A0%E5%85%A8
https://www.facebook.com/chuan09
自序
〈恋念,槟榔屿〉
环游槟榔屿
留学岁月,每年逢寒假即返乡度岁。一岁一回返的候鸟,当年少不得都要重复一段旅程:找个艳阳天,约了同样是归乡候鸟的伙伴,然后结伴环岛去!接连在外四个年头,初次返乡时怀带浓浓乡情起个头,之后便成惯例,仿佛不那么做,便要在远方的城抱憾一整年了!
在自己的家乡环岛而游,这当然不是我们这一辈人才有的事。在过去,老槟城管这档事儿叫“迣槟榔屿山”。这说的是闽南方言,写在这里的“迣”字即中文“绕”的意思,这且不详说了。逾半个世纪以前,岛上的前辈作家方北方写了个中篇《槟城72小时》,小说的楔子安排一对男女主角走了趟岛屿环游,想来那既是小说情节,也是作者的切身经验,更是好几个世代的岛民都经历的吧?
小时候一家老小挤坐一车阖府同游,沿途逢山攀登遇海则戏水,其乐融融自是不在话下;长大后约了伙伴轻骑上路,在青山绿水之间倘佯,一路风光无限也青春无限。环岛而游一整个白日下来,往往换得一身晒得通红的肤色,那愉悦的心情,总要在好几天后才随着晒伤的表皮慢慢地剥落。
后来再沿岛环游——包括滞外时期的年度环岛,以及稍后因公带职地陪游,往往也随带一份巡礼旧迹的旧情怀;在自己的家乡旅游,逛的当然不止于山山水水,更有许多与山海同在的温馨画面,往往人随路转地一拐弯或随处张望,它们总也都在。
岛屿环游,不管从南向北走还是自北往南绕,沿途总见苍翠的山,然后随着环岛公路一拐弯,一大片翻着白浪头的海,就猝不及防地扑面迎来。猜想就是这样,老年代的人才觉得,那旅程不光是沿海观景,更是绕山而行,环游一周下来你就发现,“迣槟榔屿山”之说原来其来有自:沿海绕山环行,你看你想,海是时见时不见,山却无处不是,只消一抬头,它就在眼前或远处伫立不动,看你或从容或仓惶地赶着时间的箭头往前追!
远游回来再绕山环岛,感觉那山虽无言,却也有所启示。不是吗?它让你尽管绕尽管走,而它总在原处不移不动,你回或不回来,它总也守着岛也守着海。岛是离人的岛,是归人的岛,当然也是游人的岛。无论离岛或回岛,抑或纯粹乘兴暂游,海上的岛和岛上的山,都任你去来自如,随你到处安置闲情。好吧,如果你来,或者你也喜欢这么一种旅游方式,那就带上些许闲情,花它一整天来沿岛绕行一周,把沿途景点都随逛随看上一轮,这,其实是游人和岛民都相当热衷的,一种岛屿的环游方式。从老槟城到新世代,都无不宜的我想……
青山隐隐水迢迢
早几年前,我就曾写过一篇有关槟城渡轮的文章。这一篇图文短构在系列专栏发表后,我毫不犹豫地将它辑入《我的老槟城》散文集(2010,有人);这沿着童年线索写来的当然是很个人的散文,因此编入这书是毋庸置疑的。然而,拟想中的槟岛图文书——一早就暗自定下《恋念槟榔屿》之书名了,就我个人而言,还是得有渡轮的篇章的,否则便觉得,这书名的“恋念”似乎无处着落了。为此,经排定出版日程后,我旁的不想,就思忖着怎么为这书给补上渡轮的一笔……
为何老“恋念”着老渡轮?又比如前些年到上海旅游时,虽然行程里没排上──这其实是在所必然的,我自个儿却存心寻个空档,挤上黄浦江老渡轮,跟或盛装或粗服的当地市民一起回到浦西。这说不清的渡轮情结,既有来自童年的美好记忆,也有成年后的切身体验。童年的且不说了──可参照所说书的渡轮文,后来乘渡轮之时,另一个挥之不去的记忆画面总要窜出眼前,跟渡轮两端的两岸风光穿透而现。话说先修班毕业后,同班同学纷纷升上大学,其中有乘火车南下奔赴前程的,大伙儿便约好了热热闹闹地陪离人渡海。离人随火车汽笛远行而去,未走的和迟些时日也将南奔北走的伙伴照旧回岛。送友南行后乘渡轮回岛,当时的心情是百般滋味说不清的,如今倒是理清楚了:那时眼见一伙同途走来的青春伙伴各自离岛他去,他们或是短暂的离家就学,或许将来就安家在外了也不定,谁晓得?但那时更在意的是,那一段日子排着日程接连送走好几个伙伴,下意识总觉得,或许哪天就轮到自己也离开这岛这城?循例靠在甲板上朝岛的方向迎去,在呼耳而过的海风中有一搭没一搭地跟同伴说话,一边低头看浪花在船板下翻滚,也痴望着岛上沿海大街越来越清晰可辨的老建筑,看岛城背后的一抹山影从黛绿变苍翠。靠在渡轮的甲板上巴望着岛和城,这是打小就熟悉不过的画面,但是,它会成为自己悬在远方的绵长思念吗?人在渡轮上,以及在渡轮靠岸后随人流鱼贯上岸之际,这念头老在心底盘旋再盘旋,久久都萦绕不去。
后来我果不其然地离岛离乡,到远方的陌生城市羁留,但岛城——尤其是甲板外碧波之上的岛和城,一直都缀在思乡愁绪的最深处,有时闭上双眼难成眠之时,它就隐隐浮现,夜愈深,它愈是清晰……说起来,小时候跟父亲搭渡轮时在海上迎风望向岛城,任发乱飘思绪也纷飞,那是我头一次隔着距离来端详自己生活也生根的岛城。后来渡海送友南行时在甲板上痴望着熟悉的岛和城,当时缠绕不去的依依离情,以及后来终于回岛安顿后又无数次地经渡轮离岛和回岛,那些数不清的搭渡轮体验,都交叠成我的槟城记忆之一部分了。有时难免觉得,还好槟城是座岛,因此即使都在岛上生活,总也有机会在一定的距离外眺望自己的土地;就算人在千山外,每每脑海浮映出故乡的影像,总少不得“青山隐隐水迢迢”的全景式图景——至少我就是如此!
青山隐隐水迢迢,我喜欢这唐人的诗句,也喜欢在海上或在空中看岛上的山。看自家的山,不管是在白浪翻滚的渡轮甲板,在车过槟城大桥风驰电掣的当儿,甚至是客机呼啸凌空之际,我总要将目光寻向岛上的苍翠山影。忝为岛城子民,我安于岛上的城,更乐于城外的山。话说我们的岛四海环一山,除了沿海平地,中部都是苍翠山区,密林处处可见。因此,随你住在岛上的哪处平地,大概都会有家在山脚的感觉吧?有时到东北海角的城区办事或溜逛,不经意回头让视线穿越喧嚣的市尘,冷不防就与含笑的远山打上照面;回程朝卜居的城郊一路驰骋,那归途往往便是望山而行,近旁虽是隆隆车声,但不急,黛绿的山影总在远天撩人眉睫。穿过城区与郊区间的曲折公路,也就回到山的近旁回到家了。
青山隐隐水迢迢,那几年在岛外望故乡,归来后也不断地重复“在故乡旅行”这档事儿。在这岛这城,生活往往也即旅游,旅游也即生活,谁会把这两回事给闹分明?这些年来断断续续地写着这样的文字,我要说的是:如果都不曾离开这岛这城,或许我只管在这岛上和城里安分地生活着,对于许多细节的流失或许毫不在意;因为一度离开了这岛这城,所以这岛和城便在我里面了,她既是异乡游子的一缕绵长思念,也让岛城归人游之不腻兼写之不尽。
这书结集出版之后,或许我还将不断地离岛和回岛,更还持续“恋念”着岛和城。在挪作书名之后,它的词态依然是动词,并且是现在进行式,不光是封面上的标识符号而已……
(2012年5月6日完稿)
目录
序/崩坏与修复:读杜忠全的《恋念槟榔屿》
自序/恋念,槟榔屿
辑一 潮起又潮落
槟城海墘的姓氏桥
姓周桥的沧桑岁月
姓陈桥的向晚
姓氏桥,变与不变之间
姓氏桥,过去与现在
夜渡,槟城渡轮
乔治市旧火车站:无轨车站的前尘旧事
辑二 仁智的山水
来去千二层登高:槟榔屿重九的节日景观
阿依淡水坝:仁智的山水
洞天府地半日闲:阿依淡的莲华洞太上老君庙
例假日到莲华观:追忆一段青春年华
到美湖把世界遗忘……
美湖:西南绝境的洪荒记忆
山那边的好地方:浮罗山背小记
浮罗山背的小镇情味:丁香、荳蔻、榴梿和ampula
私密天堂,大沙埔
辑三 恋念旧时光
最后的新春满园
新世界的旧世界
到老槟城听故事:乔治市街屋一瞥
发现,乔治市
散步,爱情巷
访古,鲁班行
柑仔园94号:槟城阅书报社的创立地点
窥探,名英祠
探秘,武帝庙
轮回,慎之家塾
本头公巷谢公司:历史与想象交集的老地头
本头公巷谢公司:历史以内,旅游以外
重游,极乐寺: 旅游·历史·童年印象
黑白,极乐寺
灯会,极乐寺
庙会,老槟城
老咖啡店的故事
手雕岁月
旧发廊的时光倒流
寻香而至癞哥巷
百年店号的最后身影
槟州大旗鼓,文化遗产
变身,马车房
辑四 重游老槟城
重游,老槟城八景
公园涌水
石洞鸣泉
旗山观日
鹤寺闻钟
铁桥夜月
珠屿夕阳
清观晚海
关角春宵
清水蛇禅
长堤夜月
巴港归渔
绪语,槟城八景
附录
看画展,重返义兴居……
“乔治市魔镜”系列作品所在位置列表
“标识乔治市”系列作品所在位置分布列表
跋
《恋念槟榔屿》
试阅
〈姓氏桥,变与不变之间〉
乔治市海墘的姓氏桥聚落,是城区边缘的一道特殊景观。早些年偶尔带外地朋友去闲晃,总会遇到三三两两的外国背包客,他们就是喜欢走进社区,窥探市井的生活风情;近几年有事没事地往桥上跑,开始看到旅游大巴停在大马路旁,把一波波的游客往桥上送。大队人马鱼贯走上渡头,在居民生活的周遭擦身而过,然后在导游的引领下一一撤退。按此来说,海上社区的姓氏桥,如今已是老城文化旅游资源的一部分了,当初坚持要拆除这些“非法木屋区”的人压根儿就没想到,这儿居然也具备旅游潜能?
乔治市的姓氏桥,其实并不是海上聚落的唯一特例;从北部到南端的龟咯,半岛沿岸都分布着不少类似的聚落。姓氏桥海上聚落之特殊,主要是其形成背景与槟城港口有着密切联系,早期的居民在血缘、地缘与业缘等三方面的重合,加上每一座“桥”的内聚性及各自与闽南原乡间的纽带关系,才是姓氏桥在半岛众多海上聚落当中自成体系的根本原因。
较之陆地民房,姓氏桥与海上风浪朝夕相对的生活,以及它无形且大多以口述方式承传的社区历史,同时兼具城市经济史与社区生活史的有形与无形遗产,以致这一海上社区被纳入乔治市世界文化遗产核心区申报之后,旋即让联合国通过了认证。只是,除了外国游客前来窥探异地风情,本地的一般游人前来看风吹浪打的海上吊脚楼,加上历史癖和学者之外,其他人大概也不会于此驻步,详阅它在日转星移里所经历之沧桑与变化的吧?
因此,除了眼前凝定乃至幸存下来的七座姓氏桥之外,如今前来观景的人大概不会晓得,19世纪末的姓氏桥,其实大多并未形成居民聚落,而只是与港口连成一气的驳船渡头;七座乃至早前的九座姓氏桥,有些是早年殖民地市政局设置之驳船渡头的私有化乃至社区化,有些则是姓氏族人在官置渡头以外自行搭建的。绝大多数的姓氏桥,原先在城区都有相对应的“公司厝”,只是,渡头两旁搭起吊脚楼而社区化之后,公司厝的功用自然消失,仅成陈年记忆了。
因此,姓氏桥固然是乔治市城区的一道老风景线,但这海上社区并非一直凝定不动的——有些桥甚至并不在目前的所在位置。在时间的缓缓流动下,姓氏桥也在变与不变之间,沉淀成乔治市老城的文化遗产。
(2010年3月10日完稿)
此书已绝版,转为线上再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