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讯】老槟城.老生活@杜忠全 著(电子书)

老槟城叙述老槟城的情调生活、童玩、时尚行业、牛棚马房、旧婚俗等,有血有肉,有色彩,有声音,有味道!
本书内容分为十二篇:老乔治市的流动风景、老槟城生活风情画、老槟城生活琐碎录、老槟城的情调生活、老槟城.老童玩、老槟城的时尚行业、老槟城的鼓货郎、老槟城的牛棚与马房、老槟城博彩纪事、老槟城元宵十五纪事、老槟城旧婚俗纪事及老槟城结婚喜宴纪事。
傅承得在序文中说:“时间有了,空间有了,人物故事有了,老生活的主题也有了。这本书因而有了明确的阅读位置。如果它不落在读者的回忆位置,一定也会落在历史、文化或旅游等某一明确的阅读位置。因此,这是一本好书。”
作者简介
杜忠全
杜忠全,槟城人,1969年出生,臺北中国文化大学中文系毕业,新加坡国立大学中文系硕士。目前从事学术行政与教学工作,无关坐班;终日与文字厮溷,乐而知返。
1993年赴台念中文系,无关写作;
2002年开始重新笔耕,无关文学,只是一种回归仪式,书写生长与生活的槟岛。
2005年获星洲日报第八届花踪文学奖散文推荐奖。
着有论文集《青年.人间.佛教》(2006,马佛青佛教文摘社),文艺作品尚未结集。
https://www.malaysiakini.com/a?language=zh&q=%E6%9D%9C%E5%BF%A0%E5%85%A8
https://www.facebook.com/chuan09
代自序
〈回家的仪式〉
回家
“是这样的,回家总是要绕一大圈的。”
不记得在谈什么的时候,一个从北回归线飞来的老师突而冒出这么一句,然后我一个劲地点头称是。
的确就是这样,而我的回家,就是从当年的离家开始的。回家,我的历程是这样:在大洋边上的北方海岛,好不容易才盼到离家的旅人,那当儿终于体认自己思念生根的地方,毕竟还是自己那赤道边缘的小岛,以及岛上的山、山下的万家灯火,以及那些荧荧灯火底下属于自己的一盏日光灯,当然还有灯下的人们。从那岛回到这岛暂时停留,最终又选择到更南方的岛国——这个抉择纯粹是因为离乡的路程比较近,方便逐月回返自己的岛一解乡愁。千禧年降临之前的几个小时,我才终于收拾细软,先后越过兀兰和新山两地的边境关卡,回到了陌生却不无亲切的吉隆坡(千禧年之前,我到访吉隆坡的次数应该不超过三回的),在大包提小包背着又匆忙赶路的狼狈境况下,些微感染了国人迎接新世纪的街头欢腾,接着才在午夜时分站在八打灵某个角落的夜空底下,一边抬头远眺灿烂的元旦烟花,一边对身边的小伙子说:
“Oh,Happy Millennium!”
“Oh,Happy Millennium!”他也笑嘻嘻地回说。
Happy Millennium,终于回来了,千禧元旦的烟花底下,我在心里对自己这么说。回来了,就在泡过了台北和新加坡的车来人往穿梭忙碌之后,我先让自己在吉隆坡市区晃荡三两天,然后才继续回家的路程,回到自己的岛自己的家。
“我爱老槟城”
回到了岛上的家,回到了自己的根的所在地,稍后也开始上班了,但原来我依然继续着回家的路程,远还没有让脚跟回到土地。
继续回家的路程,因为除了让自己一直都很享受的岛上生活之外,我还在思索或寻索:沿着南中国海绕了个圈回家之后,我怎样才能“进入”或融入自己生活的这个岛屿时空?这个岛我们当然是很熟悉的,但其实也很陌生,除了课本上穿插的没有血肉的三言两语之外,它究竟跟我们有着什么样的连系?或者,就这么说了吧:我们当下生活的进行模式,究竟是如何从过去先辈们的手里,慢慢地演变成我们当前的这副模样?在汲汲钻营的琐碎日子之外,我们与脚跟底下的土地,究竟有着怎么样的血脉连系?我们的生活,究竟是如何在历史时间里一路摇摇晃晃地走过来,从往昔过渡到今天?
在学院上班,然后就来了一群学生。我一直留意到,有个学生来上课或在外头参与活动时,总是穿上一件T恤,上头印着几个斗大的方块字,招摇过市地向人展示“我爱老槟城”的宣言。我爱老槟城?好吧,我爱老槟城,可是要怎么去爱?我认识或知道的那么一群人,他们各有不同的表达方式:有人透过维护或修护古建筑的实务工作来倾注自己的乡土情感、有人透过学术考察与研究来挖掘与梳理这块土地的历史、有人热情洋溢地操办与参与活动来激活乡土文化的记忆,当然,也有人不断地游走街头,随处拍照以捕抓刹那的永恒,更有人提起画笔描摹城市的影像……嗯,如果我也爱老槟城,喔,是的,我也爱老槟城,但我能为自己的城做一些什么呢?
从民间艺人的记忆开始
认识谢清祥先生,是个奇妙的机缘。存心寻找老槟城的生活记忆,最初是一种莫名的牵引,让我突然怀想起小时候听民间艺人占签弹唱的声音与画面。余生也晚,记忆很是零碎,为了限期完成应允下来的口头报告,我着意找寻并拼凑时代过来人的记忆片段。在这一过程中,有人好意地提点我说,不妨去找这个人吧,他保留了很多过去的生活记忆,也许能提供你这方面的什么资料。我主动找上了谢先生,把话题聊开之后,发现他没办法在自己锁定的弹唱艺人方面给我重要的线索,却有着其他更丰富的过往记忆。口头报告告一段落,随后的系列文字也大致整理发表了,我跟谢先生的老槟城谈话,却长期给延续下来。
跟谢先生之间的老槟城话题,后来互为默契地形成了每周的固定面谈。有时我们设定主题一直谈下去,没谈完的就“且待下周分解”,他活似专为我一人做老槟城说书一般;有时没有特定的谈话主题,我们只是循例见面聊天,却也会不经意冒出一些对我来说相当新鲜有趣的湮远故事。民间艺人的整理与书写暂告一段落之后,我当作“革命业已成功”,再没有新的念头了。听谢先生谈老生活,最初纯粹是“我想知道,所以我听你说”,不抱持任何任务或目的。只是,在谈话的过程里,我习惯边听边摘录一些梗概来备忘就是了。一晃眼就半年有余,累积了相当数量的谈话纪录之后,有一次,谢先生随口问我,打算如何处理这些写得七歪八斜的东西呢?我不假思索地答说,没问题的,待我慢慢把它们整理了写出来,就像早前处理陈同同的演艺生涯那样吧……
老槟城书写
慨然允诺之后,我还是带着许多的疑虑,来着手整理并书写从谢先生的“生活考古”得来的记忆片段。开始提笔写作的时候,对于自己究竟想要完成一件什么样的成品,心里和笔端都没有个谱——这跟早前处理陈同同事迹的情况很不一样。首先,我还不确定这般零碎的市井生活记忆,究竟该放在哪条脉络处理;再来,这究竟是一种庶民的历史还是我个人的文艺书写?如果是历史书写的话,我毕竟不是这个学术背景出身的,恐怕拿捏不准,或许还会处理失当;如果是文艺书写的话,那里头显然并没有我自己的经历,散文太虚构了,小说则只得一些细节的零件,血肉骨架还差得远呢!
后来的呈现方式,就是这一系列文章所展现的面貌了。从午后的谈话出发,再以文字来归结,那终究是老人家记忆深处的老年代生活,引发了我一窥究竟的好奇,这是至关紧要的主观因素——从谢先生的生活旧忆,我总无法阻止自己去联想或猜度父母亲生活的年代,或者更久远的祖父母曾祖父母的老年代,喔,原来他们是这么样过日子的……
更重要的是,在老槟城的系列书写里,谈话之外的资料检阅与文字拼凑,这整个过程,后来终于让我有了脚跟着地的踏实感,这也才确确实实地完成了回家的仪式。书写老槟城,虽然到后来我逐渐有了一种想法,觉得类似这样透过拼凑文字来缀拾生活老记忆的书写,端出来的终究只是“半成品”,但是,这也无妨,生活匆忙且时光悠忽的,暂且就这样了,以后的事,就将来再说吧。
致谢
最初化为文字的老生活篇章寄投到报馆之后,很快就得到了善意的回应,这是一股莫大的鼓舞力量——《南洋商报》方志版(现为“根”版)的刘务求先生乐以接受,并且函覆鼓励这样的书写。这,其实是这一本书最终能累积成形的关键因素。此外,在断断续续的书写与发表过程中,陈剑虹老师的鼓励、前辈何乃健的关爱、傅老的赐序等等,这里一并致谢了。
2007年11月28日,槟城
目录
槟城的阅读位置
从个人回忆读杜忠全的《老槟城·老生活》/傅承得
回家的仪式 代自序
老乔治市的流动风景
老槟城生活风情画
老槟城生活琐碎录
老槟城的情调生活
老槟城·老童玩
老槟城的时尚行业
老槟城的鼓货郎
老槟城的牛棚与马房
老槟城博彩纪事
老槟城元宵十五纪事
老槟城旧婚俗纪事
老槟城结婚喜宴纪事
附录:《老槟城·老生活》各篇完稿日期
试阅
老槟城,充满着老记忆。老乔治市的老建筑四处林立,许多老建筑都开着一扇扇面向历史的老视窗。这些在时间的流动之间开而复掩、掩而复开的老窗,里头都曾藏着一双双大大小小的眼睛。许多临窗窥视城市流动的眼睛,都随着日子的流逝而被时间之流卷走,进而沉淀为无言的历史了。
城市在时间的进程里继续流动,未被推倒而幸存的老窗口,依然对着大街的人流开而复掩。但是,有谁还会记得,那些曾经在这一扇扇老窗跟前出现,如今已被岁月冲刷得荡然无存的流动风景呢?
出生于1943年,童年以至青少年时期都在乔治市市区住宅林立的三条路(Presgrave Street)度过的谢清祥先生,回忆幼时生活经验中的老乔治市,有些甚至是半个世纪以前的湮远记忆,但从他口里娓娓道来,那些人和那些事,影像总是依然清晰……
收字纸老人
二战之前,市区的许多住户,都会在屋前的柱子边上摆一个小木箱。这样一个小木箱,当时是专门用作存放废弃的字纸的。这些字纸因为写着文字,因此不能像一般垃圾那样随意丢弃,必须另作处理。
放在木箱里的废字纸,每天都会有老人前来收取。据知,专门收取字纸的老人家,每几条街总会有一位,惟只限在乔治市市区。
这些老人取走了字纸之后,究竟是作何处理,则不详其事。而且,随着战后英国殖民当局恢复治权,槟岛市政局向每一户人家都分发了垃圾桶,这些专供投放字纸的木箱子也就失去作用。但是,战后多年,许多住家的门前,依旧保留着这样一个小木箱。只是,木箱里头装的,已不再是字纸,而是一些杂物。战后成长的一代,也就只能从上一代人的口中,听到一些关于收字纸老人的故事。
这种字纸需另作处理,不可任意丢弃的风俗,或许相当多青壮年不会感到陌生。幼年时总不时有老一辈的人在耳边提点我们:不许坐在报纸上、不许坐在书本上、不许把书本搁在地上……这,或许就是儒家尚文的传统文化落实到民间生活,因而形成的惜字敬书的古老民俗。
老一辈的人总会提醒家中的小孩,糟蹋书本或亵渎文字,“孔子公”是会生气的,将来读书就不认得字,不识字就只能卖劳力,永远都不能出头。这种尚文惜字的古俗,应该就是促成收字纸老人出现的文化因素了。
战前的槟州华社,特别是“新客”社会中,入学率并不高,一般文盲对文字总怀有崇敬的心理,加上中国人长久以来皆抱着读书识字以进仕途的功利心态,所以面对这些手写或印刷的字体时,总是直观地认为“功名利禄皆在其中”。因此,原本只作为沟通符号的文字,便在这种文化心理之下,被赋以神圣的性质了。
无论如何,搁置在木箱里任由收字纸老人带走的,并不包括旧报纸。半个世纪以前的老年代,教育并未普及到社会各个阶层,报纸也未深入到各家各户。因此,虽然已过期,旧报纸却仍然是相当珍贵的废弃字纸,一般人家都会存留起来,再论斤两地卖掉。市面上的买卖交易,当时也尚未以旧报为包裹纸,小吃摊一般多是用香蕉叶来包扎食物。同为废弃的字纸,旧报纸的身价较为特殊,由此可见其一斑。
——摘录自〈老乔治市的流动风景〉
此书已绝版,转为线上再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