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讯】马来西亚教育大未来套书◎潘永强 编著

历时1年策划,2年制作,邀请60多位专家撰稿,总成本超过25万令吉,马来西亚建国60年以来,单笔投资巨大的中文书籍,也是大马第一套全面剖析细解国家教育体系与政策的书籍!
马来西亚建国60年,论教育体制的发展,无论是政府与民间投入的经费、创办的学府、成立的机构,以及就学的人数,在教育各层级都有一定规模,表面上颇有建树。但是,若论教育之品质和成就,则日渐低落,成效不彰。
马来西亚教育体制的素质和表现,从小学至大学各阶段,可以用八个字来概括评论:“教育普及,素质低落”。论普及程度,小学和中学已是12年义务教育,高等教育也达到机会遍布的景况,可是论及教育品质则处於全球中下位置。我国的私立大学领域,则演变为东南亚最为市场化和商品化的一员。
策划出版《马来西亚教育大未来》,主旨是探讨和分析导致教育体制走向崩坏的各种背后根源。面对体制百病丛生的局面,本书系希望从制度面向、问题根源、体制背景,去探问在各个教育阶段中存在的真实问题。在处理日益恶化的教育危机时,宜谨慎和自觉地避免停留在抱怨、情绪、感性或只求诉诸“正能量”,反而希望透过理性讨论,能从教育现场中掌握实际的困境,以便从思考体制问题的过程中,寻求合理的答案和方向。
相关影片:

相关文章:
《马来西亚教育大未来》
马汉顺愿配合董事部 提升华小教育素质
◤读出方向◢《马来西亚教育大未来》套书推介礼暨线上座谈
马来西亚教育大未来
《马来西亚教育大未来》.4作者探讨教育困局现况
【阅读天下】城市将好读:马来西亚教育大未来
我们的教育大未来
林明志:马来西亚教育还有没有未来?
林明志:我们不理解教育
◤学习现场◢回归基本面 让教育均衡发展
作者简介
编者:潘永强
台湾政治大学东亚研究所硕士,上海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博士,曾任新纪元学院讲师、吉隆坡尊孔独立中学校长,也是政治评论作者。现任南方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助理教授兼通识教育中心主任,同时担任马来西亚华社研究中心董事。
编著有
《马华政治散论》
《旧政权与新政府》
《未完成的政治转型》
《当代马来西亚:政府与政治》
《浮躁·族群·市场化——困局中的大学》
《迟缓·停滞·低素质——迷路的中学教育》
《能力·素养·创造力——教育改革如何可能》
作者阵容:
1.《浮躁·族群·市场化——困局中的大学》 | 2.《迟缓·停滞·低素质——迷路的中学教育》 |
陈锦松(南方大学学院国际学生处总监、 东方日报特约专栏作者); 黄国富(大同韩新传播学院副院长) 邱克威(大学助理教授) 庄华兴(博特拉大学外文系中文组高级讲师、 博硕生导师) 张玉刚(民主行动党社青团全国政治教育主任) 王维兴(国会智库政改研究所执行总监) 黄妙銮(马来西亚理科大学传播系博士研究生) 李晋扬(工程师、前马大学生会署理主席、 学生运动领袖) 陈伟豪(大马苏丹依德里斯教育大学的 创意多媒体系副教授) 张运华(拉曼大学数学与精算学系系主任兼助理教授) 江伟俊(教育工作者) 陈慧思(自由业者) 庄国文(教育工作者) 宋明家(教育工作者) 饶兆斌(马来亚大学中国研究所副所长) 陈定远(中国厦门大学嘉庚学院会计与金融学院教授) | 蓝志东(私立中学教师) 詹缘端(华社研究中心主任) 曾飞焕(厦门大学马来西亚分校新能源科学与工程系 助理教授) 张溦紟(《当今大马》助理编辑) 李瑞明(大学先修班物理老师) 杨凯斌(雪兰莪州资讯科技与电子商务理事会(SITEC) 执行长) 高坤翠(香港理工大学中文及双语系讲师) 黄集初(董总秘书室研究员) 黄科量(社会研究者) 梁怀蔚(教育工作者) 王国璋(社会研究者) 陈美萍(马来西亚苏丹依德里斯教育大学社会 与公民教育系高级讲师) 黄益启(南方大学学院技职学院主任) 赖兴祥(精英大学文教中心总监) 张荣强(中学教师) 林韦地(专业人士) 姚丽芳(林连玉基金副主席) 江伟俊(教育工作者) |
3.《臃肿·功利·集权化——压力下的小学教育》 | 4.《能力·素养·创造力——教育改革如何可能》 |
陈炳易(大马师范学院总院(IPGM) 课程发展中心助理局长) 李彦葶(大马师范学院总院(IPGM) 行政处助理局长) 黄先炳(师范学院华文讲师) 江伟俊(任职于非盈利教育机构) 侯莉晴(全国家長总会(家总)执行秘书) 郑云城(TimeTec集团创办人及总裁) 房怡谅(教育工作者) 姚丽芳(曾任全国华校教师总会(教总)执行秘书长) 许慧珊(亲子专栏作家) 郭史光宏(教育部课程发展司华文科全国资源教师) 陈鸣诤(南方大学学院通识教育中心兼任讲师) 李晓云(南方大学学院通识教育中心讲师) 林明志(安乐书窝学习中心创办人,优学城堡学习中心顾问) 蔡瑜绮(南方大学学院研究生与研究学院院长及 教育与心理学系助理教授) 廖永立(学乐书苑负责人) 陈丽娟(美国硅谷科技公司市场部大中华区专员) | 程介明(香港大学荣休教授) 黄瑞泰(独中教育工作者) 杜新宝(马来西亚诺丁汉大学物理学助理教授) 潘婉明(新加坡国立大学博士) 古燕秋(北京清华大学社会学系博士生) 庞汉杰(南方大学学院工程与资讯科技学院助理教授) 傅承得(民间讲经人、书法导师) 赖国芳(新加坡国大电脑系特聘教授) 宋明家(私立大学学者) 陈鸣诤(南方大学学院通识教育中心兼任讲师) 林保华(公共政策研究者) 黄彦铬(马来西亚学运领袖) 陈穆红(马来西亚国民大学 马来西亚与国际研究学院副教授) 廖珮雯(私立学院大众传播系讲师) 黄科量(台湾大学社会学系博士生) 万吉(大同工作室学术主任) |
《马来西亚教育大未来》系列总序
马来西亚建国60年,论教育体制的发展,无论是政府与民间投入的经费、创办的学府、成立的机构,以及就学的人数,在教育各层级都有一定规模,表面上颇有建树。但是,若论教育之品质和成就,则日渐低落,成效不彰。
马来西亚教育体制的素质和表现,从小学至大学各阶段,可以用八个字来概括评论:“教育普及,素质低落”。论普及程度,小学和中学已是12年义务教育,高等教育也达到机会遍布的景况,可是论及教育品质则处于全球中下位置。我国的私立大学领域,则演变为东南亚最为市场化和商品化的一员。
先说基础教育,按2012年学生能力国际评鉴计划(PISA),我国在参与的65个国家和地区当中,综合排名第52,在东盟只比印尼好,但不如一些低收入国家,如越南(第17)。除了排名大幅落在世界后端,在实际分数上也与经济合作暨发展组织(OECD)国家平均水平有极大距离。到2015年评估时,我国在呈交数据时不专业,连排名也不被列入。
PISA评估15岁中学生在数学、科学和阅读素养三个项目的应用水平,它测试的不是背书考试的能力,而是知识的应用能力。选择15岁学生,是要预判10年后的国家竞争力。根据OECD组织在加拿大的研究显示,取得良好PISA成绩的学生,能更快融入就业市场。以此观之,如果我国教育素质依旧低落,未来十至二十年的竞争力非常堪忧。
在高等教育方面,马来西亚在过去45年选择的政策目标,如今也埋下苦果。东亚国家如日韩和新台,是从经济发展和科技升级的战略角度,来规划大学发展,马来西亚则以政治工程为目标,巩固土著地位来考量。两种不同的政策目标,最后呈现不同的大学水平,也反映在各国经济发展程度上。据国际货币基金(IMF)的数字,1970年韩国的人均收入还落后于马来西亚,但2005年韩国的人均收入已经是我国的三倍多。
研究过大学发展的政治学者丁学良指出,过去数百年历史说明,哪里有世界一流大学的兴起,哪里就有世界一流国家的崛起。当今科技与经济快速变化,“如果一个国家没有一流大学的智力支持,不能源源不断地提供新观念和知识,这样的国家就只能在世界分工体系里处于下等或中下等的位置。”
国际上各项评估指标,无不指出我国整体教育素质已有严重积弊,包括教育观念之落伍、教育体制的崩坏,教育管理之保守,众多问题令人忧心忡忡。这不只影响未来新生代人才的竞争力,也妨碍国民心灵的养成,以及人文素质的涵育。
当此科技与经济模式转变之际,正冲击未来学习的形态,全球无不关注教育改革议题,以因应未来人才培育之需要。教育攸关未来,当世界各国都强调教育改革之时刻,我国却面对崩败的教育体制,充满无力感的教师,以及焦虑无助的家长,学生的未来如何看到希望?
在人类即将迎来人工智能的时代,现时大量重复性的工作将消失,同时创造大量新颖工作,传统的教育形态将遭受极大挑战。阿里巴巴的马云已经发出呼吁,学校不应再培养只能适应制造业的学生,未来需要创意和思考人才。当下马来西亚社会日益感受到企业流失创造力和研发条件,以及长期停留在中等收入陷阱,如果我国教育模式守旧不变,能否适应未来20年的需要?
东亚地区教育呈现两大极端,论教育质量,新港台中日韩位居前段,他们都是广义的儒家文明圈;而泰国、大马和印尼,则远为落后。目前我国的学校教育模式,停留在百年前普鲁士模式,就是为大规模工业生产培养大量守纪律,但无创见的传统制造业劳动力,但无法适应未来工业4.0、物联网、人工智能所需的创意人才。
因此,我们策划《马来西亚教育大未来》书系,主旨是探讨和分析导致教育体制走向崩坏的各种背后根源。面对体制百病丛生的局面,本书系希望从制度面向、问题根源、体制背景,去探问在各个教育阶段中存在的真实问题。在处理日益恶化的教育危机时,宜谨慎和自觉地避免停留在抱怨、情绪、感性或只求诉诸“正能量”,反而希望透过理性讨论,能从教育现场中掌握实际的困境,以便从思考体制问题的过程中,寻求合理的答案和方向。
2017年10月
目录
1.《浮躁•族群•市场化——困局中的大学》 | |
《马来西亚教育大未来》系列 总序/潘永强 高教危机根源:种族化与市场化/潘永强 辑一:体制与生态 扶弱政策的得与失:以马来西亚公立高等教育为例/江伟俊 砍预算:国立大学财务自治的评析/王维兴 学术自由: 恐惧文化压垮批判精神——专访阿兹米沙隆(Azmi Sharom) / 陈慧思 大学研究机制的资源分配/陈伟豪 国立大学对学生的管理与控制/李晋扬 辑二:评鉴与素质 大学排名对高等教育的冲击/张运华 世界大学排名?别闹了!/宋明家 对大学学术人员评鉴的商榷/邱克威 马来西亚大学的学术水平/庄国文 “近亲繁殖”还是“留校服务”:大学是否应该聘请自身培养的博士?/饶兆斌 我国大学的学术现状与研究生培养问题/庄华兴 辑三:竞争与困境 马来西亚高等教育的竞争性/陈定远 当前大学教育能否适应未来需要/宋明家 初探马来西亚大学人文社科教育的困境和反思/张玉刚 私立大学: 教育素质和市场的张力/黄妙鸾 市场化下的大学竞争压力/陈锦松 民办华文高校的处境与可能/黄国富 |
2.《迟缓•停滞•低素质——迷路的中学教育》 | |
《马来西亚教育大未来》系列 总序/潘永强 中学教育:空洞化、出走潮与国家危机 / 潘永强 辑一、国民教育 转型迟缓的国民教育体系 / 黄集初 失信的教改——PISA反映的教育危机 / 江伟俊 国中教师培训机制是否有效? / 张荣强 官僚习性下的国中教育 / 李瑞明 国立教育体制是否促进国民团结 / 黄科量 辑二、独中教育 当前独中教育的问题与革新倡议 / 詹缘端 吊诡的存在——弊多于利的独中留级 / 黄益启 中学教育扼杀学习动力? / 蓝志东 独中董事:职责与挑战 / 赖兴祥 从民族性走向现代性——关于独中的现状和未来 / 林韦地 辑三、教育困局 中学的语言困惑 / 王国璋 我国教育评量应该何去何从?/梁怀蔚 中学生辍学的冲击与代价 / 姚丽芳 21世纪需要怎样的科学教育? / 曾飞焕 数位经济大未来:电脑程序语言、创客运动及新创企业 / 杨凯斌 道德教育:教导好人好事? / 陈美萍 中学应有怎样的通识教育 / 高坤翠 国际学校 :卓越的离地教育,空中飞人培训班 / 张溦紟 |
3.《臃肿·功利·集权化——压力下的小学教育》 | |
《马来西亚教育大未来》系列 总序 / 潘永强 小学教育困境:行政集权、能力建设与囤积式教育 / 潘永强 辑一、制度与运作 马来西亚基础教育课程变革的思考 / 陈炳易 小学课程改革的理想与现实——失灵的指南针永远走不到目的地 / 李彥葶 师范学院升格后华小的师培困境 / 黄先炳 改革而非废除:论小六检定考试的存废 / 江伟俊 小学教科书的出版、编撰和改革方向 / 李彥葶 辑二、管理与偏差 华小校長的舞弊滥权乱象 / 侯莉晴 严重迷途的小学电脑教育 / 郑云城 KPI 对小学教育的影响 / 房怡谅 校本评估为何成效不彰? / 姚丽芳 泛谈马来西亚华小的非法鞭打 / 许慧珊 辑三、理念与价值 食之无味,弃之可惜——华小家庭作业的问题、症结与出路 / 郭史光宏 《弟子规》真的适合当代社会吗? / 陈鸣诤、李晓云 小学教育对弱势学生的定义和照顾 / 林明志 人人都有強项:多元智能的教学评估 / 蔡瑜绮 为了更美好的教育──侧看华德福家长的抉择 / 廖永立 美国基础教育对马来西亚的启示 / 陈丽娟 |
4.《能力·素养·创造力——教育改革如何可能》 | |
《马来西亚教育大未来》系列 总序 / 潘永强 导论 :认同政治、官僚制约、与未来脱钩:检视马来西亚教育 / 潘永强 辑一、教改与未来 未来已来,教育何去? / 程介明 国阵、希盟到未来:马来西亚教育改革道路的障碍 / 黄瑞泰 难的题目就是高思维?——对我国高思维教育的评断和建议 / 杜新宝 不是精英,就是其他:新加坡教改的变革与调整 / 潘婉明 辑二、教学与理念 民主体制下,应该有怎样的公民教育? / 古燕秋 计算思维与我国信息技术教育 / 庞汉杰 过去未去,未来已来──大马教育现况与孔子教育理念 / 傅承得 华教人格在数码时代 / 赖国芳 辑三、高教与困境 退场机制?大马高等教育的两难 / 宋明家 MQA 与学术评鉴 :好心做坏事 / 陈鸣诤 PTPTN 的财务困境与政策效应 / 林保华 未完成的废除大专法令运动 / 黄彦铬 辑四、国族与团结 以单源流学校实现国民团结:面对多面向挑战的浅薄方案 / 陈穆红 我国应不应该恢复英校? / 廖珮雯 交织的不平等:重新检视“种族固打制”与“高教私营化”的冲击 / 黄科量 马来西亚伊斯兰宗教教育概况 / 万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