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讯】性别与本土:在地的马华文学论述◎林春美 著

〈马华文学的中国情结(1978~1995)〉〈从“动地吟”看马华诗人的身分认同〉〈如何塑造奥斯卡:马华文学与花踪〉是对文学制度的批判;〈欲望朱古律:解读徐志摩与张资平的南洋〉〈男性注视下的女性幻象:从静水到野店说潘雨桐〉〈女身境地:小论1990年代潘雨桐小说的女性〉〈从华玲到吉隆坡:商晚筠的女性之旅〉是女性形象批评;此外还有批评李天葆的写作风格的〈州府人物连环套:李天葆与张爱玲〉、批评黎紫书的历史意识的〈谁方的历史:黎紫书的 “希斯德里”〉等。
名人推荐
这本论文虽然篇幅不大,但相当有分量。批评的方法从认同探究、形象批评、文学体制分析到意识型态批评,都达到相当的水平。从大论题到个案,有宏观也有微观。论文写作的时间跨度,从1995到2006,超过十年;可说是她从硕士生、博士生到成为大学教师、学者的部分思想印迹。因为她的两部学位论文都与马华文学没有直接的关系。
——黄锦树(旅台学者及作家)
作者简介
林春美
新加坡国立大学中文系博士,博特拉大学中文专业高级讲师,曾任《蕉风》双月刊编辑。着有散文集《给古人写信》;编着有《锺情11》、《辣味马华文学:90年代马华文学争议性课题选》、《我的文学路》、《週一与週四的散文课》等书。
目录
3 序:马华女性文学批评的本土探索之路 ◎ 黄锦树
15 马华文学的中国情结(1978~1995)
30 从“动地吟”看马华诗人的身份认同
46 如何塑造奥斯卡:马华文学与花踪
60 我们的父亲母亲:嘉应散文的书写模式
79 欲望朱古律:解读徐志摩与张资平的南洋
95 男性注视下的女性幻象:从静水到野店说潘雨桐
110 附录 女身境地:小论1990年代潘雨桐小说的“女”“性”
117 从华玲到吉隆坡:商晚筠的女性之旅
139 州府人物连环套:李天葆与张爱玲
152 谁方的历史:黎紫书的“希斯德里”
182 附录 轻巧与深刻的两难问题:小论《微型黎紫书》
190 本书论文出处
193 后记
本书论文出处
〈马华文学的中国情结(1978~1995)〉
原题为〈近十年来马华文学的中国情结〉,宣读于新加坡国立大学艺术中心主办“马华文学新成就新方向”研讨会(新加坡,世贸中心,9/9/1995)。收录于王润华、辜美高编《马华文学新成就新方向》(新加坡:新加坡国立大学出版社,1996),页3-16。另刊于《国文天地》第140期(1997/1),页74-86。又收录于张永修、张光达、林春美编《辣味马华文学:90年代马华文学争论性课题文选》(吉隆坡:雪兰莪中华大会堂、马来西亚留台校友会联合总会,2002),页323-339;谢川成编《马华文学大系·评论卷(1965~1996)》(吉隆坡:马来西亚华文作家协会;新山:彩虹出版社,2004),页29-41。
〈女身境地:小论1990年代潘雨桐小说的“女”“性”〉
刊载于《南洋商报·南洋文艺》,19/9/1997;另刊于《国文天地》第151期(1997/12),页74-79。
〈男性注视下的女性幻象:从静水到野店说潘雨桐〉
宣读于南方学院主办“九九马华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士古来,南方学院,12/9/1999)。刊载于《人文杂志》第二期(2000/3),页96-105;另收录于许文荣编《回首八十载,走向新世紀:九九马华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士古来:南方学院,2001),页337-351;陈大为、钟怡雯、胡金伦编《赤道回声:马华文学读本II》(台北:万卷楼,2004),页395-407。
〈轻巧与深刻的两难问题:小论《微型黎紫书》〉
宣读于马来西亚华文作家协会“第三届世界华文微型小说研讨会”(吉隆坡,28/11/1999)。刊载于《南洋商报·南洋文艺》,26/8/2000、29/8/2000。
〈欲望朱古律:解读徐志摩和张资平的南洋〉
宣读于新加坡国立大学中文系、日本东京大学文学部中文科联办“第一届中国现代文学亚洲学者国际学术研讨会”(新加坡,新加坡国立大学,21/4/2002)。刊载于《柳州师专学报》第19卷第4期(总第58期,2004/12),页15-19。
〈州府人物连环套:李天葆与张爱玲〉
宣读于新纪元学院中文系主办“中国文学与马华文学:中心与边缘的对话”国际学术研讨会(加影,新纪元学院,4/10/2003)。刊载于《新纪元学报》第三期(2006/7),页107-118。
〈如何塑造奥斯卡:马华文学与花踪〉
宣读于台湾佛光人文社会学院文学所、马来西亚孝恩文化基金会、马来西亚吉玻潮州会馆青年团联办“第二届台湾东南亚文化文学学术会议”(亚罗士打,吉玻潮州会馆,1/4/2004)。刊载于《人文杂志》第24期(2004/9),页74-83。后收录于杨松年、王琛发编《台湾·东南亚文化文学与社会变迁》(吉隆坡:孝恩文化-欧亚大学亚洲区联合委员会,2006),页329-341。
〈从“动地吟”看马华诗人的身分认同〉(与張永修合著)
宣读于马来西亚华文作家协会、山东大学、中国世界华文文学学会联办“第二届马华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山东,山东大学威海国际学术中心,21/9/2004)。收录于黄万华、戴小华编《全球语境·多元对话·马华文学》(山东:山东文艺出版社,2004),页64-78。
〈我们的父亲母亲:嘉应散文的书写模式〉
宣读于马来西亚留台校友会联合总会、台湾暨南国际大学中文系联办“马华文学与现代性”国际研讨会(吉隆坡,9-10/7/2005)。刊载于《新纪元学报》第4期(2007),页77-92。
〈从华玲到吉隆坡:商晚筠的女性之旅〉
宣读于韩江学院中文系主办“第一届北马文学研讨会”(槟城,韩江学院,2/9/2006)。刊载于《中国现代文学》第12期(2007/12),页181-202。
〈谁方的历史:黎紫书的“希斯德里”〉
宣读于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主办“记忆、历史与叙事:现当代两岸四地文学及影像文化研究”重点计划座谈会(台北,中央研究院,16/6/2006)。刊载于《中外文学》第36卷第1期(2007/3),页183-215。
后记
我的写作向来缺乏规划,一则是为“情动于中而形于言”的传统文学理念所误,一则是因疏懒所致。本书所收有关马华文学论文十一篇,是我自1990年代中期以来零星写就。当我为整理书稿而重新阅读自己这十余年来的部分思考成果时,发现这些论文尽管难分章次,然而辑录一书,却大体反映了我这些年关怀的两个主要面向:性别与本土。感觉比较意外的是,这与我在〈从华玲到吉隆坡:商晚筠的女性之旅〉一文结尾处所言竟然如此相似。或许,对某些马华女性作者与评论者而言,那真是与她们(/我们)生命本质最直接相关的问题。
写本书的第一篇论文时,我在马大念硕士,还在自我摸索着写论文的方式。那个资源贫困的年代,疏而不漏的网际网络还未罩上马大的天空,图书馆中文部有着饶有学问的线装书,可是学术期刊品种稀少且多过期。那个时候吉隆坡也没办过几场中文学术会议,更别说是马华文学研讨会,可供借鉴而又合乎学术规格的马华文学论述是绝少的。我记得接到新加坡国立大学艺术中心主办的“马华文学新成就新方向”研讨会邀请函时,有位学姐建议我以校园文学为题,毕竟作为校园作者之一员,我对相关情况不陌生,写来应该相对容易。可是我自己当时更感兴趣的,却是我隐约从马华文学作品字里行间感觉到,但还无法说清的,作家对与中国相关的事物的特殊情感。作为创作者,我承认自己对于“中文”的物恋(这和我小学时期热爱马来文一样,或许都可以借张爱玲的一句话来形容或解释:“一个人,学会了一样本事,总舍不得放着不用。”),然而我清楚那与对“中国”(文化及其他)的复杂情感始终颇有差距。在我看来,马华作家的“中国性”(这当然是后来才学会的术语了)首先是深层心理意识的问题,其次才是审美的问题。审美语言与风格等其实只是心理意识的体现或者折射。写硕士论文时摸索了心理学理论,很是着迷,于是借用揉杂了精神分析学派的荣格(Carl Jung)与较倾向于社会文化学派的阿德勒(Alfred Adler)二人之概念的“情结”一辞,命名马华作家的特殊情感,是为“中国情结”。配合研讨会讨论马华文学一decade的新成就与方向之需,论文就叫〈近十年来马华文学的中国情结〉,着重讨论1980年代中期以降的情况。而今时移事往,再一个十年也过去了,原题的“近十年来”不免已失其时效,故删之。修订本文时再查证所引文本,发现原来最早的一篇发表于1978年,因此在新的题目之后加上年限(1978~1995)。1978并非上限,1995则是写作的时间点。
——摘录自《性别与本土:在地的马华文学论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