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书讯】从〈午夜香吻〉到〈麻坡的华语〉——大马华语流行歌曲中的身份建构◎王诗棋 著

【书讯】从〈午夜香吻〉到〈麻坡的华语〉——大马华语流行歌曲中的身份建构◎王诗棋 著

通俗文学是最贴近民心的文学,这是因为它被定义为“流行于民间,成为大众所嗜好,所喜悦的东西”的文学。通俗文学简单易懂,也因此容易流传于民间,而歌词则是在通俗文学中数量庞大的分支之一。

如今,歌曲已经变成最重要的传播工具之一。每一年有数以千计的新歌问世,但关于歌词的研究依然非常稀少。尽管近年来,中、港、台、新等以华裔为主的国家已经开始增加了对歌词的专题研究,然而在马来西亚,此类研究依然十分罕见。

歌词作为现代文学最重要的成员之一,但凡其内容、风格、写法等均可以反映现实社会。


相关影片:

【新书发布会】《从〈午夜香吻〉到〈麻坡的华语〉——大马华语流行歌曲中的身份建构》

CITYPlus FM 【阅读天下】—— 从《午夜香吻》到《麻坡的华语》:大马华语流行歌曲中的身份建构

【书讯】从〈午夜香吻〉到〈麻坡的华语〉——大马华语流行歌曲中的身份建构◎王诗棋 著

相关文章:

远观和近看
歷時5年撰寫 王詩棋新書上架
【心见闻】从大马流行乐中 建构自我身分
陈国伟:华人身分受质疑 单元文化霸权阻团结


作者简介

王诗棋

无拉港州议员、民主行动党雪州社青团团长、博特拉大学中文硕士毕业生、独立纪录片导演与制作人。


〈混杂华语·本土身份〉

——林春美(马来西亚博特拉大学外文系副教授)

距第十四届全国大选还有一年多以前,政坛风云迭起,朝野都在揣测着下一届大选不知何时举行。我偶尔发个简讯打趣诗棋,问道:“你的论文会比大选成绩先出炉吗?”她那时担任市议员,翻报纸偶尔看到她的新闻,知道她很忙,但也不得不借这个那个的刺激一下她的研究进度。如此,过完了一年,又过了一年。终于,迎来了2018年敢教日月换新天的选举。让人提心吊胆将定未定的尘埃一阵纷纷扰扰之后最终落定了,政局开启新章,但是诗棋还迟迟未交来论文的新一章。几个月后,一场意外带来一次州补选。我从报章得知她被提名为候选人的消息,一方面固然为她的“仕途”高兴,可是一方面也料想论文的完成因而将比之前更遥遥无期了。于是就给她发了一则简讯:“不催你交论文了。好好为民服务去吧。”我以为,面对新的现实,她自己应该也是做此打算的吧。然而,诗棋马上连续发来几条回复:“谢谢老师,可是我还是会继续写的。”“对不起老师,我还是会继续努力的。”——她确实是个可以狠狠努力一番的人。大约半年后,她在一个深夜又连续给我发了好多条信息(幸好我关机了),兴奋难耐地告诉我,初稿完成了。

这本论文涉及的时间范畴相当广,几乎涵盖自始至今的马华歌曲发展史。根据诗棋的考证,最早的本地创作歌曲,大约上个世纪30年代末、40年代初出现,起源于中国抗日歌曲的影响,并从中变异而来。而得以通过歌台或唱片形式传播,是50年代以后的事。进入21世纪,网际网络的普及则又为本地创作歌曲开启了另一番面貌。马华歌曲创作的起始也许比本土其他形式的白话文学来得迟,可是由于同样缺乏系统性的收藏之故,资料的收集因此也不比其他种类的马华文本来得容易。

身份建构的问题,近二、三十年在马华文学的研究中谈得不少。但马华文学终究是小众读物。从一个从政者的关怀角度,诗棋选择了探讨流行歌曲——本地创作中最为通俗/大众化的文类。歌曲,因其便于传唱的本质,可能更易于抵达受众,造成广泛的影响;抑或从接受角度而言,歌曲流行之程度,亦正折射了群众某种普遍的心理结构。虽然马华流行歌曲在身份建构问题的表现上,未必比本地其他非通俗文类来得精彩或者深刻,但基于上述理由,却也是值得关注的。

这本论文从文化、政治与地方认同三个方面,论述马华流行歌曲中的身份建构问题。其中,语言混杂现象是获得最大篇幅讨论的部分。显然,这也是一般在理解马来西亚华人“本土认同”的体现时,最显而易见的部分。诗棋指出,语言的选择,造成了华裔“文化与国家认同并不是同一的归属”的状况,“这种复杂的认同至今难以获得大部分马来族群的理解,因为他们并没有面对这样的情况”。华语的使用,变成华裔国家认同的“原罪”。而语言混杂——不同程度的、对华语的舍弃——似乎就被视为救赎之道。然而,这难道真是条换取认可的便捷之道吗?诗棋本身也已经提出了这样的疑问:“华裔虽然在建构自己的身份时逐渐接受涵化,但在马来文化作为马来西亚主流文化的事实里,马来族群是否也有如同华社接受涵化一般,接受华人文化的涵化,或者至少理解华人文化呢?”她的答案是否定的。她以2016年一部广受好评的“爱国电影”中的第二主题曲为例,说明在这首多语混杂的歌曲中,“华人文化是次要的,不太被重视的”。虽然对“马来西亚人的马来西亚”的政治理念的真诚追求,让诗棋乐观的将其他一些“跨族群的尝试性合作”、“多语共存的对唱歌曲”,看作是创作人对本土“更深入的文化认同”,但如果创作者与受众对于“主”、“次”的思想逻辑与权力位阶的思维依然不变的话,再多的单向认同,恐怕也无法改变华人“住在游戏中”的命运。

语言混杂是多元族群、甚至是多元籍贯的社会中不可避免的生活现象。然而,生活原料终需经过提炼方才可能成为艺术。政治身份的建构若须以对语言的准确(我说的不是规范)与精致性的舍弃为条件的话,那其代价是巨大的。如此,文化的轻浮、语言的无力,就往往容易伪装与被理解成语言与文化的融合、糅杂的成果。而“本土化”,则会成为中文之平庸甚至粗鄙的便宜解释。而更可悲的是,那还会被说成是“我们的style”。这也许是本地通俗文类研究不能不正视的问题。

在诗棋这本论文筹备出版的短短几个月时间,政坛的日月不料又换了新天,紧接着又为本应是乌云密布的社会贡献了几则不该有的笑料。我因此对诗棋寄以更高的期望。社会条件与价值观的改变,使“学而优则仕”不必然再是读书人唯一的出路。然而,有志于“仕”者,积极寻索“余力”以学,却显然何其必要。

11/4/2020


目录

序/林春美(马来西亚博特拉大学外文系副教授)

致谢

摘要

第一章 绪论
1.1 马华通俗文学
1.2 “流行”歌曲的定义
1.3 流行歌曲与身份建构
1.4 马来西亚中文歌词与当地华裔身份建构
1.5 前人研究
1.6 研究方法

第二章 马来西亚中文乐坛发展史
2.1 油印时期:二十世纪50年代以前
2.2 歌台时期:二十世纪50-60年代
2.3 唱片时期(一):二十世纪70年代
2.4 唱片时期(二):二十世纪80-90年代
2.4.1 诗曲与民谣
2.4.2 激荡工作坊
2.4.3 从“声音的演出”到“动地吟”
2.4.4 海螺新韵奖
2.4.5 黄火
2.5 网络时代:二十一世纪初至今
2.6 小结

第三章 歌词中的文化认同建构
3.1 马来西亚华裔文化认同
3.2 歌词内的在地文化认同
3.2.1 语言篇
3.2.2 物件篇(食物、衣着、天气等其他文化表象)
3.3 小结

第四章 歌词中的政治认同建构
4.1 华裔的政治认同建构
4.1.1 独立前至建国初期
4.1.2 1960年代
4.1.3 1970、80年代
4.1.4 1990年代至新世纪开端
4.1.5 第十一届全国大选以后
4.2 歌词内的政治认同
4.2.1 抗战歌曲与爱国歌曲
4.2.2 逃离政治的歌台与歌星
4.2.3 我们的歌
4.2.4 网络兴起后的创作
4.3 小结

第五章 歌词中的地方认同建构
5.1 马来西亚的形成
5.1.1 国土的变化
5.1.2 陌生的马来西亚
5.1.3 迈向城市化的马来西亚
5.2 歌词内的地方认同
5.2.1 早期的马来亚/马来西亚景观
5.2.2 城市化后的马来西亚
5.3 小结

第六章 歌词外部因素导致的认同寄托
6.1 本地电影
6.2 歌手形象
6.3 承办国际赛事/庆典
6.4 小结

第七章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附录:图片集


摘要

〈马华流行歌词中的身份建构〉

从马来西亚建国到现在,本土华裔经过了移居、定居并落地生根的一系列身份改变。由于族群身份认同、文化认同与国家认同有所差别,因此马来西亚华社在确认其认同上出现了混淆与困难。在这几十年的时间里,华裔究竟是如何慢慢改变自己的国籍认同?而他们又是如何克服文化、族群与国籍认同上的差异?为了解答这些疑问,与马来西亚华社身份认同建构的相关研究非常重要,才能更进一步了解他们。

通俗文学是最贴近民心的文学,这是因为通俗文学是被定义为“流行于民间,成为大众所嗜好,所喜悦的东西”的文学。通俗文学简单易懂,也因此容易流传于民间,而歌词则是在通俗文学中数量庞大的分支之一。

现今社会,歌曲已经变成最重要的传播工具之一。每一年有数以千计的新歌问世,但关于歌词的研究依然非常稀少。尽管近年来,中、港、台、新等以华裔为主的国家已经开始增加了对歌词的专题研究,然而在马来西亚,此类研究依然十分罕见。歌词作为现代文学最重要的成员之一,但凡其内容、风格、写法等均可以反映现实社会。这篇论文尝试通过理解马来西亚中文流行歌词与华裔身份建构之间的关系,并梳理本地中文乐坛的历史演进与本土华社的历史,以期借此证明通俗文学或流行文化的重要性。

关键词:马来西亚、流行歌曲、歌词、华裔、身份认同、文化、身份建构


后记

整篇论文,只有致谢文与后记是可以任由我乱写发挥的,所以我打算尽情挥霍这两篇的自由,写一大堆想写却又不用到处去查证的话,科科。

从2014年2月开始,一直到2019年2月,原本计划耗时两年完成的硕士论文,硬是给我拖了五年才完成。完成论文以后,断断续续又花了好几个月的时间与指导老师讨论修改才呈交。答辩过后,再花两个月时间做最后修改。

这论文算是呕心沥血吗?算是的。

不过,认真思考,其实这篇论文,不需要花那么多时间完成,一切都是因为自己的惰性,导致浪费了许多时间。

2013年全国大选以后,我就成为了时任雪州行政议员欧阳捍华的政治秘书,开始了从政的道路。

为什么会选择从政呢?这要从我大学时期讲起。(文长,慎入)

大学时期算是我的政治启蒙期。我从一个政治冷感的天真小妹妹,因为参与了华文学会的活动,接触到了一些非政府组织的朋友,慢慢学会思考,为什么这个事情会这样,又为什么那个事情不是那样。

2009年,我毕业那年,发生了一件震惊全国的大事——赵明福冤案。我跟明福只有“一饭之缘”,那时他代表欧阳捍华出席我们的活动。因为这些事情的启发,我开始经营自己的部落格(那时蛮流行写部落格),以“天妃”为笔名,写了好些关于政治的帖文,投了一些稿,居然也积攒了一些人气。

2012年,我开始觉得,会看我部落格的人,慢慢地变成固定的读者,通常他们都会跟我/我们有相同的想法。这样的状况让我觉得,我们只是在互相取暖罢了,认同的人会一直认同,不认同的人连看也不会看我的文章一眼。或许,是时候做些别的事情了——就在这个时候,我在海外工作的一些朋友问我关于赵明福冤案的最新详情,因为网上资讯泛滥,他们根本很难从网海中捞取有用的信息(我是觉得他们懒惰啦!),因此,望着刚买回来的相机,我兴起了拍摄纪录片的想法。

说做就做,用了三个月的时间收集资料、整理信息,我与一位志同道合的朋友开始了赵明福冤案纪录片的拍摄。两个不是科班出身的年轻人,居然就这样开始走上政治纪录片制作的不归路……

纪录片完成以后,我与赵明福的妹妹——丽兰展开了全国巡映,希望能够借由放映纪录片的机会,来激起大家对这冤案的重视。一整个巡回下来,就迎来了2013年的全国大选。因此,之前欧阳捍华从不认识我到愿意相信我、放手让我制作纪录片;2013年的全国大选后,我已是他的政治秘书。

纸上谈兵始终很肤浅,写部落格那3年,我都在写贪污可耻、滥权可恨,拍摄纪录片让我开始与时事课题里的人物直接交流,可是,那还不够。究竟大众是怎么想的?百姓每天面对的问题是什么?为什么大选的时候,清道夫一星期没收垃圾,可以比涉及几千万甚至上亿令吉的贪污丑闻还重要?我想知道答案。

——摘录自《从〈午夜香吻〉到〈麻坡的华语〉——大马华语流行歌曲中的身份建构》


类似文章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