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书讯】臃肿·功利·集权化——压力下的小学教育◎潘永强 编著

【书讯】臃肿·功利·集权化——压力下的小学教育◎潘永强 编著

“马来西亚教育大未来”第三本书,专解析国家小学教育课题。

透过“制度与运作”、“管理与偏差”和“理念与价值”三角度切入,剖析我国小学面对重重压力下的“生态”。

马来西亚的小学仍然未摆脱传统的学校制度,日常的学习生活叠床架屋,愈益繁琐化、重复性和行政化,结果学生、教师和家长都沦为受害人和“被压迫者”。


面对人工智能来临,教育改革的真正精义,是要解放人性,回到基本面,才有未来潜力。因为在充满未知的未来,大量工作还没有被创造出来,所以孩子离开学校的漫漫六、七十年生涯,需要具备持续的自学能力,才会有不断面对人生冲击的续航力。因此,小学阶段不是填塞知识,考试分数在人工智能时代是没有意义的,反之,让孩子保持天性、培养良好习惯,以及人文艺术的美学品味,才是未来的世界公民。

先进国家的小学教育,务求把课业负担减少,甚至没有课本,却注重有自主创意的作业。小学的学习以简单知识为主,但重视运动和游戏,从中培养合作和沟通能力,以符合孩子成长规律。类似虎妈式的亚洲教育,只有驯服和压抑,没有人性化的解放与陶冶,在西方始终不可能成为主流。

本来我国的小学新课程,是想效法先进国家的理念,欲减少集中考试,增加对学生个别的甄测,以开发多元智能。但是在官僚体制和绩效指标管理下,这种良善动机却变形走样,不只旧害未除,反而变本加厉,搭配各种评估、测试与排名,竟形成一个累赘和缺乏弹性的教改瓶颈。可见焦躁与急功近利,正是教改的大忌。


相关影片:

《臃肿·功利·集权化——压力下的小学教育》新书推介礼暨座谈会

【书讯】臃肿·功利·集权化——压力下的小学教育◎潘永强 编著

作者简介

编者:潘永强

台湾政治大学东亚研究所硕士,上海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博士,曾任新纪元学院讲师、吉隆坡尊孔独立中学校长,也是政治评论作者。现任南方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助理教授兼通识教育中心主任,同时担任马来西亚华社研究中心董事。

编著有

《马华政治散论》
《旧政权与新政府》
《未完成的政治转型》
《当代马来西亚:政府与政治》
《浮躁·族群·市场化——困局中的大学》
《迟缓·停滞·低素质——迷路的中学教育》
《能力·素养·创造力——教育改革如何可能》

作者阵容:

  1.  陈炳易(大马师范学院总院(IPGM)课程发展中心助理局长)
  2.  李彦葶(大马师范学院总院(IPGM)行政处助理局长)
  3.  黄先炳(师范学院华文讲师)
  4.  江伟俊(任职于非盈利教育机构)
  5.  侯莉晴(全国家長总会(家总)执行秘书)
  6.  郑云城(TimeTec集团创办人及总裁)
  7.  房怡谅(教育工作者)
  8.  姚丽芳(曾任全国华校教师总会(教总)执行秘书长)
  9.  许慧珊(亲子专栏作家)
  10.  郭史光宏(教育部课程发展司华文科全国资源教师)
  11.  陈鸣诤(南方大学学院通识教育中心兼任讲师)
  12.  李晓云(南方大学学院通识教育中心讲师)
  13.  林明志(安乐书窝学习中心创办人,优学城堡学习中心顾问)
  14.  蔡瑜绮(南方大学学院研究生与研究学院院长及教育与心理学系助理教授)
  15.  廖永立(学乐书苑负责人)
  16.  陈丽娟(美国硅谷科技公司市场部大中华区专员)

导论

一、马来西亚小学教育概况

小学教育的入学年龄,不同国家有不同规定,许多国家采6岁入学,但马来西亚和巴西是7岁。我国小学学制是6年,但斯里兰卡是5年,巴西则是4年。马来西亚政府公立的小学和中学,皆为免费教育,但只有小学实行义务教育。

在小学的一至三年级,称为第一阶段学程,四至六年级是第二阶段学程。在小六期间,学生要参加全国统一的公共评估考试(UPSR),考试科目分为马来文、英文、数学和科学。在华文小学和淡米尔文小学,分别还有母语的考科。在1996至2000年期间,小三学生需要参加一项检定考试(PTS),表现优秀者可以跳级直升小五,但这项考试增加学习压力,在各方异议下遂于2001年取消。

马来西亚小学教育特殊之处,是根据授课语言分为两个类别,一是以马来文教学的国民小学(National Schools),二是用母语授课的国民型小学(National-type Schools)。国民型小学有两种,即华文授课的国民型华文小学,以及淡米尔文授课的国民型淡米尔文小学。在中学阶段,公立体制不再允许母语学校,一律是以马来文授课的国民中学。因此,受国家资助的母语教学只施行到小学阶段。

公立小学允许三种不同语系的学校并存,是马来西亚文化多元下的政治妥协。其实各语言源流的小学都向所有国民开放,并非为单一族群服务,但数十年的政策后果却是各趋族群化。按政府初衷,最希望国民小学成为全民首选,以利于国民整合,但此目标并未成功,国民小学基本上以马来裔和一部分印度裔学生为主。

非马来裔公民坚定维护本身的传统和文化,视母语学校为捍卫身份特征的堡垒。目前有九成华裔家长都选择华校,意料以外的是,华校内有超过一成的学生是非华裔,除说明华文价值提高,华校数理科较优越、校风严谨也是个中原因。淡米尔文小学因属小语种关係,甚少有印度裔以外的学生入读。

国民小学的经费由政府财政全额支持,不设董事部。但国民型华文小学和淡米尔小学,政府只是资助行政开销,如运作费用、师资薪金和培训,这类学校的校产属社区和民间所有,设有董事部托管,通常发展开销需要由董事部筹措。华小董事部在办校方面贡献卓著,淡米尔小学过去少有董事部,但受华校模式启发,近年也陆续筹设董事部。

所有语言源流的小学,都必修马来文和英文。至于其他非语言类的学科,如历史、地理、科学,算术,所有小学采取统一课程,但按不同语言授课,使用不同语文教科书,是名符其实是一纲多本。此安排既可塑造国民意识,在课程上也方便与国民中学衔接。

教育部在2003年于全国中小学校,推行以英文教授数理学科的政策,动机是强化英文、与国际接轨,但在母语教育团体反对下,华文小学可以用华文和英文两种语言学习数理。但该政策实行后弊害重重,导致小学数理程度大幅退步,教育部被迫在2012年废止。

二、有效运作,创新不足

小学是最基本的国民教育,涉及最广泛的国民与家长,且规模最大,无论对国民习性还是智能培育,都有奠基的功能,往往最受政府和全民重视。若小学教育办得健全和进步,对学生潜能和兴趣开发得宜,在衔接下一阶段教育时将起铺垫作用。

马来西亚从英治时期已建立起各语文源流的小学教育,独立后政府也扩张小学建设,目前已达到全面和普遍的程度。就发展中国家而言,马来西亚的小学体系有效运作,行政经费充裕,几乎达到全民就学。由于小学入学率达96%(2005),确实改善国民识字率,2010年青年识字率是98%,成人识字率也有93%。(UNESCO,2013)

——摘录自〈小学教育困境:行政集权、能力建设与囤积式教育〉/潘永强


目录

《马来西亚教育大未来》系列 总序 / 潘永强
小学教育困境:行政集权、能力建设与囤积式教育 / 潘永强

辑一、制度与运作
马来西亚基础教育课程变革的思考 / 陈炳易
小学课程改革的理想与现实——失灵的指南针永远走不到目的地 / 李彥葶
师范学院升格后华小的师培困境 / 黄先炳
改革而非废除:论小六检定考试的存废 / 江伟俊
小学教科书的出版、编撰和改革方向 / 李彥葶

辑二、管理与偏差
华小校長的舞弊滥权乱象 / 侯莉晴
严重迷途的小学电脑教育 / 郑云城
KPI 对小学教育的影响 / 房怡谅
校本评估为何成效不彰? / 姚丽芳
泛谈马来西亚华小的非法鞭打 / 许慧珊

辑三、理念与价值
食之无味,弃之可惜——华小家庭作业的问题、症结与出路 / 郭史光宏
《弟子规》真的适合当代社会吗? / 陈鸣诤、李晓云
小学教育对弱势学生的定义和照顾 / 林明志
人人都有強项:多元智能的教学评估 / 蔡瑜绮
为了更美好的教育──侧看华德福家长的抉择 / 廖永立
美国基础教育对马来西亚的启示 / 陈丽娟


试阅

1987年设置的小学六年级检定考试(Ujian Pencapaian Sekolah Rendah,UPSR),至今已有三十余年的历史。作为验收小学六年国民教育的评估考试,存废与否众说纷纭,尚未有定案。的确,UPSR并非一般总结性考试(summative),其涉及层面甚为广泛,实非一纸令下即可随意解决之事。

随着国际教育趋向多元评量,社会废考呼声愈大,教育部亦因应做出局部改革。自2017年,教育部不发布UPSR学生、学校与州属之间成绩的比较,即不公开学校平均等级排名与考获全A人数等,同时也发布通令禁止校方高调宣传UPSR成绩表现。随之于2018年,教育部将小六评估范围扩大,即称之为小学评估报告(Pelaporan Pertaksiran Sekolah Rendah,PPSR)。此报告包含四个维度的测试,即: UPSR纸笔考试、课堂评估(Pertaksiran Bilik Darjah,PBD)、体能与课外活动评估(Pertaksiaran Aktiviti Jasmani Sukan dan Kokurikulum,PAJSK)与心理性向测试(Pertaksiran Psikometrik,PPsi),借以多元评估推动兼具知识、能力与品格的全人教育(holistic education)。

PPSR评估虽较为多元,涵盖层面较广,然而仍旧保留纸笔考试。对此,小六检定考试究竟该废不该废?为了厘清其中争议,本文将尝试归纳废除与保留UPSR之论点,遂提出个人分析与观点,以作为众人理性讨论交流的基础。

减轻考试导向

废考论的核心论点乃是对于应试教育的批判。无可否认马来西亚国民教育过度考试导向,而忽略培养学生的人格与价值观。2011年教育部推出小学课程标准(KSSR)逐步取代1983年的小学新课程(KBSR),其目的乃改变旧有偏重记忆的填鸭式教育,以便推动重思考的高思维课程。然而,KSSR仍过度着重于考试科目,非考科如音乐、美术、体育等依然不获重视,并未设有相关发展项目,部分课时更遭删减。这与现今教育所提倡的全人教育理念背道而驰,而UPSR则成为应试教育之表率,遭千夫所指。

根据马来西亚华校教师会总会(教总)2018年所发布的《华小推行小学标准课程的概况调查报告》(简称“调查报告”)指出,教育部淡化应试教育之努力并未取得预期成效,其根源在于学术表现仍是学校评估的关键指标。相较新的KSSR,旧有的KBSR课程教学更符合考试取向,致使教师惯于保留既有教学模式,因而课程改革则如同旧酒新瓶,了无新意。

回归校本评估

2019年教育部宣布废除小学一年级至三年级的期中与年终考试,而以更注重学生多元发展的校本评估(Pertaksiaran Berasaskan Sekolah,PBS)取而代之,以期降低考试的牵绊,释放备考的时间,让学习更加多元、更有趣。

其实校本评估并非新措施,教育部早已于2011年推出,其目的乃融入21世纪的教学法、学习过程与评估模式,如讨论、呈现、练习、作品、纸笔测试等,以形成式评估(formative)检测学生的知识能力。同时,也鼓励教师依据个别学生水平因材施教与制定教材,并借由随堂测验了解学生的强项与弱点,适时调整教学策略,对症下药以符合每个学生的不同状况与需求。

然而,校本评估虽属校方权责,但教育部却仍沿用学业成绩为衡量指标,并采用微管理(micromanagement)加以监控。其中,教育部要求学校教师时刻填表上报学生进度表现,导致教师文书与非教学行政工作倍增而疲于奔命,无法有效运用时间于教学相关作业之上。是以,须逐步废除不必要的统一考试,并调整教育部着重绩效、过度管理的思维,方能解开教师的行政束缚,减轻不必要的工作量与压力。

——摘录自〈改革而非废除:论小六检定考试的存废〉/江伟俊


类似文章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