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4届何乃健散文奖决审会议记录

2018校园文学奖

入围决审共9个参赛者,18篇作品,评审决定就选出前三名开始讨论。

决审评审:高慧铃、翁菀君、张惠思

73 〈从灵开始〉、〈魔掌别伸过来〉

慧铃:这组作品不过不失,中规中矩。〈从灵开始〉题目有巧思,把“灵”套进“零”,既仿拟又双关:作者从灵堂开始写,回忆亲人生前种种;死亡是一切归零,又仿佛是思念的开始。整篇文章围绕题目展开,结尾也试图回到题目,“泪水映射出回忆,化成祝福,陪您踏上新的旅程”,整个结构算完整。只是文章要处理的抒情和人物摹写都很表面、模糊。 〈魔掌别伸过来〉这篇写因熬夜而生理时钟失调并导致失眠的事。整篇都用拟人手法来展开叙述,我个人并不喜欢这种写法,感觉比较刻意、孩子气。

惠思:〈魔掌别伸过来〉以中学生的水准来说,算是是奇特的。因为作者用“魔掌”这个概念来谈失眠,意象还算集中,败笔在于题目。这是社会新闻的题目,用字俗套,但是从内容看得出来作者有企图,大概是初步认识與阅读文学的緣故,文字雖具有文学性,可是不成熟。我将这两篇排第四,因为这种挖掘内心的文字再发展下去,以后要继续文学创作的话,很可能成为郁达夫模式。虽然相当难得,一般散文都是选写爷爷奶奶的事情,这份算是有一些破格。但没有看到作者细写为什么失眠,失眠背后要面对的困难是什么?整篇的叙述有不清楚的地方。

菀君:这组作品写得很虚,太多内心的独白。我觉得好的散文应该是虚实交错,有故事叙述的。〈从灵开始〉全篇没办法好好交代人物的关系。作者写亡者离开让他不知所措,行文、字句非常悲痛,却没有写出他跟亡者之间的关系细节。作者用词并不精准,像是这句:“这让我对住在您脑里的房客充满了好奇”,类似这样的句子,不知道怎么解读。另一篇〈魔掌别伸过来〉,我读到第二、第三段才知道作者写的是失眠。独中的课本有收录钟怡雯的〈垂钓睡眠〉,整篇用拟人的方式写睡眠,而这篇作者用拟人的方式写失眠,写得非常抽象虚幻。这篇用语比〈从灵开始〉更雕琢。总的来说,这组作品会比〈西装〉那组作品的文字好一些。

慧铃:〈从灵开始〉纯粹抒情,〈魔掌别伸过来〉跟〈垂钓睡眠〉内容相似。

菀君:可以说作者模仿〈垂钓睡眠〉,想要转换,但是没有做得很好。可是,对中学生来说是一个不错的尝试。

惠思:那么这一组作品和〈西装〉那一组作品比较,你选择的第三名是?菀君是否争取这组成为第三名?

菀君:我不坚持,也觉得这两组作品不会相差太远。

169〈亭〉、〈西装〉

菀君:我〈亭〉、〈西装〉觉得比〈风筝〉那一组写得更通顺,可是我不太喜欢〈西装〉的语法,有些行文很奇怪,文笔累赘,是阅读障碍。有些字用得很突兀、语法不同,用了两个“就”,比如:“或许就冥冥注定我此生就与麦克风无法隔离的缘”。作者以西装作为战友的切入点是很有巧思的,这点蛮特别。〈亭〉会比〈西装〉写得更通顺,作者用花猫带出马来邻居和华人邻居的关系、相处的情况,这个题材很不错,流露出对花猫心疼的感觉。

慧铃:而且后面有一段写得很奇怪,作者写发脾气、伤心的时候,“殊不知这个举动被学姐看在眼里”,我觉得这段有点奇怪。

菀君:“发现西装正躺在行李的上头,指尖传来的触感让绞痛的肚子不再折腾,紧缩的眉头舒展开来,我不自觉地松了口气。”为何西装会让他松一口气?作者没有写得更仔细。

慧铃:这组作品文笔普通,但是结尾不错,会看到一些惊喜。〈亭〉写两户不同族群的人家,两代人从和睦到疏离,因为猫相亲,也因为猫失和。作者懂得适当地渲染情绪,用反差带出唏嘘。如曾经要好的友族朋友,因为家人禁足而渐行渐远,等到哪一天想重拾这份情谊,发现对方 “早已成了驾着摩托和朋友到处放肆的少年”。黑花猫因为作者的父母驱赶而对作者产生敌意与疏离,不再到作者家庭院戏耍。然而文章铺叙到最后,黑花猫又出现了,这回它表皮溃烂、瘦骨如柴、“颤巍巍走到我跟前,用尽全身力气叫了我一声”,即使隔了那么久,猫对人的信任还在,黑花猫预知自己的死亡(不确定作者是不是这个意思)并想再看你一眼的描述非常感人。〈西装〉是作者上台演讲的战衣,陪伴了他三年,从全新到线头脱落、污迹难除,伴随这个时间的长度必定也有一段长长的心路历程。这之间看似失败的经验比较多,即便失落却仍保有风度及继续向前的动力。最后“逆着街灯回到宴会场地”仿佛也能呼应思绪走了一大圈后回到原地、回到初心,感觉不错。这两篇是我心目中的第一名。

惠思:我觉得这组作品都是一气呵成的,围绕着一个主题。散文常常是咏物,或者文章有一个主要意象,〈西装〉是典型的咏物散文,当然他有一些刻意,但在这九篇的入围作品当中,还是相当克制的。作者借西装带出演讲比赛、参赛时拿起放下的心情,意象运用得很完整。如果从内容和思想来看,作者也比较清楚自己要表达什么。他对物的形容和使用,都是比较从容的,〈西装〉是恰到好处的。考虑到散文的本真性,也有散文文句的透明性质,顺手拈来,跟生活很靠近,作者能够以此体现生活情志的。这篇文字不重不轻,真的有一点散文的魅力,结构上也有前呼后应。比如这句“黑色的西装静静地躺在衣橱当中,等待衣橱再次被打开”。比赛失败后回来,作者最后写“我将西装披上,逆着街灯回到宴会场地,也回到了见到它的第一天。”第一天应战的勇气、荣耀感,重新被召唤起来。这篇散文有一种循环。

菀君:完整,有起承转合。

惠思:〈亭〉的写作视野比较开阔,一般上散文都是写小我的题材。〈西装〉是自己的感受,但是〈亭〉没有回避种族问题,有压在纸背底下的张力。小黑猫在文中起了情节推进的作用,也发展了比较深沉的意象。

菀君:可能作者没有想那么多。

惠思:嗯,作者不需要想那么多,但我们分析作品的时候必须……

菀君:我们必须解读作品。

惠思:黑猫的使用恰到好处,当初的情谊、马来邻居的小孩,先是大人们的争吵影响了小孩,小孩开始回避彼此。作者后来再看到对方骑摩多,写到那个部分的时候十分有感触。华人小孩都是长大后不会往外跑,开始缩回内局,开始为未来打拼,那是种族各自的成长之路有别。或许跟异族的相处到一定的程度,就会收回来。作者写这个题材,但没有刻意放大,淡淡的一句,用小花猫突出从亲近到回避的关系改变。这组作品会比其他的好。

121 〈树下的小铺〉〈老家的后院〉

菀君:这篇是我心目中的第一名。

惠思:但我给这组作品的排名不高。

菀君:中学生可以写的东西也没有太多,就是拿亲情入手来写。这组作品都是写亲情的,有一点情感还蛮真挚、不造作。我喜欢这组作品,以空间铺陈亲情和童年,树下的小铺、老家的后院,都是用一个空间谈一个亲情的。如果讲写作的方法,其实也是跟〈亭〉、〈西装〉一样的方法,一个是用西装切入,但这个作者用空间切入。我觉得这比较特别。

惠思:可是两篇都是空间切入。

菀君:这个尝试是可以接受的,这组文字缺点没有很大。

慧铃:文字是蛮好的,只是……

菀君:很流畅,读〈亭〉、〈西装〉,读其他的作品,我都会“卡着”。

惠思:那是一种挣扎,是中学生企图靠近文学的时候,一种挣扎。如果是一篇平平稳稳、不失不过的中学作文……每一间中學都会看到这样的文章。

菀君:·我理解你所说的“中学生的挣扎”。但我想,周作人也说过,散文的好在于冷、涩味,就是行文可能不那么顺。好像村上春树,有时候我会想,为什么他拿不到诺贝尔文学奖,可能是他写得太顺了。

惠思:我觉得村上拿不到是思想性的问题。

菀君:我也有思考、比较〈亭〉、〈西装〉那一组和这一组,要不要给高一点的名次。

惠思:这样是比较保守的想法。我会考虑这篇文章有“光”吗?有“灵光”吗?我倾向选一篇不完整,但是有灵光的文章。比起不失不过的文字,我觉得年轻时应该尝试写,即便有“坑坑洞洞”、“不那么顺”。投稿时,主编为什么会选择你?因为这篇文章某个段落打动了主编。那个灵光乍现的地方,代表这个人可能是未来的写作人。不失不过的作品是很多的。

菀君:这样会不会很奇怪?不是说只是不失不过,就是读下来问题很多,但拿第一名。

惠思:鲁迅的小说也是很多“坑坑洞洞”。

菀君:不一样的,这是中学生的文字。如果是写心灵描述的内容,我觉得还是太远了。

惠思:我赞同,所以〈魔掌别伸过来〉那一组放第四,不进入前三。但是〈亭〉、〈西装〉,比起这组〈树下的小铺〉、〈老家的后院〉——第一、如果要以两篇散文竞赛,实际上参赛者应该要展现两种,或展现最好的你。可是最好的你,一篇写爷爷,一篇写奶奶……如果继续这样下去,也走得不远。

菀君:我喜欢〈树下的小铺〉顺畅的阅读,我觉得这样的顺畅可以让我进入文章,才能有共鸣和感情,比较打动我。这组比较难得,虽然很短、最后才发现作者是男生,但文字还是温婉的。

惠思:这是这组没有一个意象是特别的,或有一个优美的句子,或有一个情节是让你惊喜。可是我没有读到的。

菀君:写得那么短太可惜了。

惠思:好像作者写红楼梦尾句,“一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其实跟他前后叙述的小铺没有什么连结,我觉得这样的情境衬托不适合。

菀君:作者没有延伸、发挥,没有继续延展。

惠思:我的评审标准是,一、先看有沒有文学性,我才检查作文的行文。如果有文学性,名次靠前。二、参赛者都是中学生,如果作品都没有文学性,我就会回到作文、文章行文这个阶段来评。因为这是文学奖,我还是要谈文学性,第一,作者的构思有没有创意,有没有给评审特殊的内容和想法,达到陌生化,用不同的角度看不一样的东西;第二,意象的使用。

菀君:有时候我觉得,一篇散文的意象不一定是最重要的。

惠思:这是我排定的顺序——创意的构思、意象、情感真挚,能不能动人?撼动我?内容深度在哪里?还有作者对一个散文文类的思考,这是我占据一半的评分。另一半是文字表述的纯熟度、叙述上下文连贯、结构完整。这组作品对我来说,属于作文,我都会排在后面的名次。文学奖还是应该注重这个参赛者成为作家的可能性。

菀君:因为我也写过论文,有时候我觉得自己写作,和刚刚所评的,可能作品没有像你评得那样好。你分析出来,但可能参赛者并没有……

惠思:我理解,你是说过度诠释的问题。好像艺术家画蒙娜丽莎,一定要打动你。既然另一篇没有办法让你说话,那你会选择哪一篇?看艺术作品,让我联想到很多,比如爱情或失恋等,我会再回看这部作品。如果我看作品,只是看到,这个弧度很美。完美的弧度、金字塔的九十度很完美,但我不会再看多一次。艺术品要不断跟读者对话,读者要在里面找到很多东西,可能是超越作品原有的东西。像你创作的《文字烧》,可能你写的时候很单纯,但我不只是看到猫,我也看到我的情感、我的压力。我重读你的书,如果只是行文很顺,那么我没有必要看你的,其他作家,也写得很顺,但你的作品能召唤我们的时代。

慧铃:还有展现精神面貌,我觉得内容比行文更重要。

菀君:我觉得散文就是关于写什么、怎么写,应该怎么写比写什么重要。

惠思:你把作者和评论者的身份混淆了。

菀君:对,我在评散文的时候,没有想那么多。

惠思:我也脱离写作很久了。

菀君:我在看作品时,是很直接的。散文是作者处理的东西能不能打动我,再看文字等等。

惠思:如果以你的评价来说,这组作品打动不了我。

慧铃:我也是觉得,如果看文章,内容很普通、没有新意,不会再看第二次。

惠思:其实〈西装〉也有文字局部的问题,其他文章也会有同样问题。

菀君:但是〈西装〉让我有阅读障碍。

惠思:〈西装〉“触怒“了你,让你感到“不舒服”,因为跟你喜欢的不一样。

菀君:我理解,但是有些不同意,有些文句读起来卡着,我不喜欢。可能是我的阅读习惯使然。〈老家的后院〉这组还有自己的问题,但我喜欢作者用空间来处理亲情,有那种淡淡的味道。但是他的行文还是有很多破绽。另外我觉得,读起来没有头没有尾。

惠思:〈老家的后院〉,坦白说,马来西亚已经没有老家的后院了,谈本真或虚构的话,这种后院的描写让我想到最近看的中国电影,《解忧杂货店》。

菀君:还是会有这种老家的后院的,在吉隆坡、城市以外的地方。

惠思:是,还是有的。可是他的描绘让我想到《解忧杂货店》的场景,有点隔阂的感觉。我没有反对这篇得奖,但不会把他排在第一名。

菀君:我觉得这篇有一部分不错,他写奶奶想着雪花,这一段不错。

惠思:奶奶有这个美丽的幻想,必须跟她的过往有关,必须写出奶奶的过往。奶奶必须要有故事,作者才可以说服我。如果没有,我觉得这是小女孩的幻想,就是幻想她奶奶的幻想。

菀君:明白。只是之前你所说的“散文的本真性”,对我而言,散文其实蛮多虚构的成分,尤其我自己在创作的时候。

惠思:可是情感是真的。

菀君:就像柯玉棻说的,她要达到某一个情感时,可能会不择手段地虚构。不过这个已经离题了。

惠思:没有离题,只是我在找散文的黄金之心。这篇作品有没有让我看到你的黄金之心。

菀君:那种虚虚实实到底要怎么去处理?

惠思:虚也不用紧,我读骆以军的《女儿》也会被感动,虽然他没有女儿。但是,作品还是要让我感受到情感真挚啊。我可以理解中学生幻想北国、冬天,所以会想象奶奶、想念雪。可能她曾到北国旅行,但奶奶所怀念的雪地跟穷人的雪地应该是有分别的。

慧铃:我觉得这组可以在三名之外。〈树下的小铺〉写双薪家庭的孩子被父母寄放在爷爷奶奶家,树下的小铺是童年的生活场景。这篇的精彩之处在结尾两段,一是“奶奶离世后,爷爷的书读得更多,却也更加沉默”,写出孩子在城市打拼、老伴也已经离世的老人家的孤独。最后一句,“从前的小男孩已经长大,而读书的老人却早已不在”,上一段文字写奶奶去世、爷爷沉默,下一段连爷爷也不在世了,这之间没有啰嗦的文字,切换得干净利落,很有画面感。写了对爷爷的回忆,这篇〈老家的后院〉写对奶奶的回忆。这篇感觉内容比较不实,也没有亮点。

165 〈风筝〉、〈学会成长〉

慧铃:这是我的第二名,因為比起其他很普通的参赛作品,比如〈老家的后院〉结构比较严谨,但〈风筝〉这一组有企图心。可惜第一段和最后写坏了,信马由缰,看到后面不知道他想表达什么。〈风筝〉开头写着天空中飞扬的、不同造型的风筝,从这段展开往下写,可以紧扣这些不同造型的风筝,写出性格各异其趣、发展高低不同的孩子们长大后的人生。首段写“就算是再会飞的小叮当、会飞的史迪奇,却也挣脱不了那一根根的绳子。或许是它自己不愿意,也或许是那样的无能为力”,从后文看来似乎是写长大后的同伴困于生活忘了初心,因此作者格外怀念这个单纯放风筝的美好时光。〈学会成长〉这篇前面的叙述轻快、顽皮,后面伤感。弟弟因为顽皮弄死了一只狗,这人生的一页始终翻不过去。但题目已经让读者预知结尾这页总会翻过去的,就少了惊喜。开头的一段叙述跟之后的文字似乎毫无关联。

惠思:后面写到毕业的特刊,不太明白。文中提到的“他”也写不清楚。

慧铃:这个的确奇怪,但风筝有一个象征,风起起飞,就像成长以后人生的变化。如果扣紧第一段来写,就是一篇很好的散文,风筝在天上有不同的形象,人生也有不同的际遇。这个风筝在天空怎么飞,都有线拉扯着,有种无奈、无能为力的感觉,未来变得如何。有时候我们想改变,有时候困于生活没办法改变。跟其他组作品相较,这篇有一种情感的升华。

菀君:但我看不到。

慧铃:作者用一种隐喻——第一段风筝在天空飞的时候,联想到对人生、未来的期望。

惠思:可是风筝与未来的希望,很多人都写过了。

菀君:我的第一篇就是〈父亲的风筝〉。

惠思:如果题目很简单,内容就要有特殊性,至少内容要看到作者有一些努力,这篇却过于直白。这个风筝并没有成为意象,除了第一段,其他只是物的描写。描写出来的情感也是一般中学生对于人生的看法,并不特别,虽然句子通顺。就像鲁迅的〈风筝〉,隐含着他跟他弟弟的关系,鲁迅将弟弟的风筝踩在脚底,后来感到内疚,鲁迅以散文解释这段往事。这篇风筝所代表的意象都是一般的看法,没有太多文学的触感。因为两篇作品作为一组来看,另一篇〈学会成长〉,单单这个题目就是心灵鸡汤的题目,是入围作品中取题最差的,里面所提到的小黄也很普通,衣架的意象也说不清楚,这篇算是我最后一篇佳作。

菀君:我觉得这两篇没办法说服我,不喜欢,就像惠思所说的,太直白了。作者的问题在于直白,但又想隐藏,但处处有破绽,形成逻辑问题,没办法读通。

惠思:我看不到〈风筝〉的亮点。〈风筝〉的重点在于感谢,但感谢的对象不清楚,请问(感谢对象)是林老师吗?看来看去又不像是前面所提到的林老师。

菀君:对,我也看不明白他在写什么。“我并不是什么光彩夺目的明星,我只是你们的演员。”

惠思:他在写耶稣吗?“感谢一个我了解他,而他却不知道我的人。因为他,我改变了我的价值观。也就是因为是他,才有资格成为了我的信仰。我永远不会忘记他的职业操守、他所说过的每一句话。”但不是写耶稣,也不是写林老师。林老师怎么可能是演员呢?

菀君:作者没办法写清楚,没办法带出他的情感。

慧铃:是,这组作品讲得不清楚。

菀君:我也不喜欢作者乱用标点符号,这篇的标点符号影响我的阅读。〈学会成长〉结尾想与弟弟跨过愧疚的想法是不错的,但作者未成功营造出来。这篇我排名较后,佳作。

慧铃:不坚持,但这组不会是最后一名。

77 〈航迹云的踪影〉、〈余晖的排球场〉

菀君:我蛮喜欢这组作品,就是中学生百无聊赖的青春,在排球场自己发呆那种情景,写得蛮好。我觉得这是中学生才会做的事。烦人的心情随着黄昏消散,描写能力佳,但句子有些过于累赘冗长,用词有点俗。

慧铃:有点像作文。〈航迹云的踪影〉这篇题材在中学生里比较少见。这篇跟作者另一篇一样,姿势都是“望向天空”,对夕阳余辉、云气有所想象而展开描述。〈余晖的排球场〉写在等爸爸载送的空隙趁机溜达校园排球场。开头的叙述手法感觉像中学作文。但文字能力佳,也有佳句,像“我甚至能看见空旷球场上,浮沉起舞的姿态”等。

菀君:有这种感觉,我觉得第一段是多余的。

菀君:这组文字有些雕琢,可能有些字句用词太“老”,有作文的感觉,作者尝试做到起承转合但效果不好。“嘈杂的风景逐渐远逝。”这段写得比较好。另一篇〈航迹云〉比上一篇好,描写景色能力佳,但行文太虚。

慧铃:可是这两篇内容有点距离,有些遣词用字不是马来西亚学生会用的,譬如“那时的志愿是一切有趣的职业……寻化石的古生物学家。”有抄袭的嫌疑,但我有去查证,并没有找到相似的。

惠思:所以这组作品才显得特别。

慧铃:首段让我觉得像是独中生写现代文作业、文章。

惠思:〈航迹云〉其实是我的第一名,跟另一组〈西装〉〈亭〉相较,我都有考虑。散文有两类,一种是朱自清的脉络下来的,叙述性的散文,譬如〈西装〉〈亭〉。但这组〈航迹云〉是小品,周作人那种小品,无所起、无所停。一开始我不想选这组的,因为我觉得〈航迹云〉和考古好像不着边际,两个不能契合,但我重看这组作品,其实航迹云代表的是理想,考古也是理想。当作者接触到航迹云的时候,回想起他的理想,理想之不可得。我觉得他的层次感非常鲜明,作者知道自己不能达到考古的挖掘,他转写自己对记忆的挖掘,铺陈了三次的挖掘。后者文字特别,但我没有考虑到两篇的距离。关于抄袭的嫌疑,会不会错怪了参赛者?可能作者对这两篇着力点不一样。

慧铃:有好几组的作品,两篇作品有差距。

惠思:如果找不到抄袭的证明,就要相信作者。散文有一种简媜的复杂、拗口、不寻常的,还是有文学性的。这是何乃健文学奖,推荐的作品还是要有特殊性的。

菀君:我比较喜欢〈余晖的排球场〉,情感真实,中学生涯会面对的百无聊赖。我不喜欢中学生写刻意虚构的题材。

惠思:〈余晖的排球场〉第一段很完整。

菀君:但我觉得第一段可以删掉,直接进入主题,铺陈太多。

惠思:可能我们不能忍受平铺直叙的开始,我们的年纪会直接面对沉重真实的一面。我觉得这两篇有体现两种不同的风格,是相当好的。

菀君:我可以接受。

惠思:倒是〈余晖的排球场〉,我觉得有点审美疲劳,比如“无数巨轮在耳蜗里转动摩擦”。

菀君:我觉得这种比较拗口、不顺的文句,是阅读障碍。

惠思:如果这篇是具有文学性的作品,我会将这个视为出格。

菀君:我发现我阅读作品的时候,不能接受这样的文句。

惠思:年轻的、新的写手,要给他们空间和弹性,要让作者发展。

菀君:有时候我创作时被提醒用词很重,和想要表达的情感不符合,我会修改掉太重的用词。

惠思:对年轻写手、中学生的比赛来说,我看的是亮点,我容许有几步的错。

菀君:这样讨论下来,我觉得第一名可以给〈西装〉那一组。

118〈听雨〉、〈海与放逐〉

惠思:我们给这组作品的排名都蛮接近。这是我的第三名。

慧铃:这也是我的第三名。〈听雨〉开头与结尾呼应,小有巧思。通过听雨,展开感性的叙述与思考。但这些思考都是零碎的,不深入也不集中,蜻蜓点水带过,轻轻淡淡的。一篇限字1500的散文,我觉得集中地写一个点会让文章看起来比较饱满。〈海与放逐〉写一个想排遣情绪时会在退潮的海边“放逐大海”的大男孩,与一个Y头的相遇,这样的内容很容易写成爱情小说,那个大哥哥就像少女心目中的白马王子,为了追梦修读美术,当期街头艺人,为了理想不顾一切。有少女梦幻的感觉。

菀君:我喜欢〈海与放逐〉的开头,直接进入主题。

惠思:我看到蛮多学生写这样的题材。

菀君:我喜欢中学生写贴近自己的题材。

惠思:但我觉得这篇不真实,q版小男孩,在海边却是干净明亮的少年。

菀君:在感情世界里面,喜欢的人都是干净明亮的。

惠思:只是“悠悠憨憨”、“笑得比太阳灿烂”的形容词,那么应该写肮脏当中有干净明亮的,比较能说服我。

菀君:有点像偶像剧。

惠思:对,我也是告诉自己年轻人会有这样的感情想法。

菀君:小女生都会有这样的情感。

惠思:我将这组放进前三名,回到年轻人的年纪思考。实际上,对于散文的本真性来说,幻想的成分比较大。

菀君:我觉得这样暧昧的感觉是真的。

惠思:我可以接受这种题材,但跟〈航迹云〉那一组作品相较,我会选择〈航迹云〉。

菀君:我觉得这组比较倾向小品,文学性不高,但有自己的语气。

惠思:有画面感。

菀君:文句有作者自己的风格和语气,尤其短句,跟对话融合得很好,整体和谐。写初恋、青春的情愫触动我,婉转表达,结尾尤其好。

惠思:所以我给这组作品第三名,但不是我的第一第二。我还是要参赛者努力达到文学作品的水准,我会考虑这个作者的写作未来有什么可能。

菀君:我理解。

慧铃:这组作品是中上的水准,没有很大的企图心,只是叙述一个故事,感觉会写成小说。

菀君:是,靠近小说。我可以接受虚虚实实、小说的方法来写的。

评审一致决定,〈亭〉、〈西装〉第一;〈航迹云的踪影〉、〈余晖的排球场〉第二;〈听雨〉、〈海与放逐〉第三。优秀奖作品:〈从灵开始〉、〈魔掌别伸过来〉;〈路〉、〈小王子不爱玫瑰爱黄花〉;〈风筝〉、〈学会成长〉。

 

4届何乃健散文奖得奖名单

第一名 居銮中华中学 黄绍庄 〈亭〉 〈西装〉

第二名 循人中学 蔡宇翔 〈航迹云的踪影〉 〈余晖的排球场〉

第三名 吉隆坡中华独立中学 丘运双 〈听雨〉 〈海与放逐〉

佳作奖 循人中学 郑芷芸 〈从灵开始〉 〈魔掌别伸过来〉

佳作奖 居銮中华中学 洪天恩 〈路〉 〈小王子不爱玫瑰爱黄花〉

佳作奖 居銮中华中学 王诗圻 〈风筝〉 〈学会成长〉

53017064_1793179794120961_1826222881692975104_o.jpg

类似文章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