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书试阅:〈后记:童年忆往〉爱薇

10.后记

两年前的某一天,最小的孙女(八岁)突然问我:
“奶奶,你的童年是怎么过的?开心吗?”
“好开心!”这确实是我的真心话。
“是吗?奶奶,可以讲来听听吗?”“小不点”打破沙锅问到底。
于是,我将本书的一些篇章故事,绘声绘影地讲给她听,没想到连她六岁的弟弟也被我吸引过来了。讲到口干舌燥,我就来个突然“刹车”。
“不讲了,明天继续吧,今天到此为止,告诉你们,后头更精彩呢!”刹那间,自己仿佛又回到童年时,听父亲半斜躺在“五脚基”的长条椅上,为我们讲一个个听得津津有味的故事,温馨画面的重现。
书名副题“奶奶非一般的童年故事”,的确是。因为这些故事不是每个小孩都会经历过的。
怎样的人生,才算是没有遗憾的人生?我想,如果在每一个年龄,就做那个年龄该做的事,应该可以算是圆满的人生了。例如作为儿童,就该过儿童的生活,而不像是催熟的水果,想尽办法让它提早上市。这类水果,吃在嘴里,看在眼里,无论是色泽或味道,都无法与天然成熟的水果相比,儿童不也一样?他们应该是天真、活泼、开朗;应该是开开心心地学习、快快乐乐地游戏才是,可是,我们发现很多儿童却快乐不起来。有些人的童年生活多姿多彩,回忆起来甜蜜又温馨;而有些人的童年却是饱受欺凌、折磨与痛苦。
若问我,现代孩子的童年,到底跟我那个时代的童年有何不同?我可以简单又肯定地回答:我们的童年,与自然界亲密接触的机会太多了。
环境塑造性格。我出生于乡下,从小就与大自然为伍,自由自在,相信这与我成长后性格较为开朗和豁达有一定的因缘。因此,我非常认同《童年沃野》(The Geography of Childhood)一书作者Gary Paul Nabhan的观点:大自然是最好的教育,即使简单型的大自然,都能够孕育人对大自然绵长的眷念,滋养自尊心。
在我这本书里,读者可以从〈黄叶舞秋风〉、〈白云深处有人家〉、〈锄头家教〉等篇章的户外写实故事窥见一斑。
也许是因为接触大自然的机会多,自小我的胆识就比一般女生来得大。
不少女生一看到壁虎、蟑螂、老鼠、蛇等,都会吓得大呼大叫,但我不怕。半夜蟒蛇到鸡寮偷鸡吃时,我会一跃而起,跟在父母亲后面看他们打蛇的情景;在胶林里与童伴嬉戏、奔跑时,许多小动物如山鸡、松鼠、猫头鹰以及大小不一说不出名堂的蛇,甚至包括猴子等,大模大样地在眼前出现时,我可以一样视若无睹,处之泰然。
其实大自然就是一位无语的老师,它教会了我们很多课本以外的知识。
本书的童年故事,也可以作为一个时代的缩影。在那个物质相对贫乏的年代,家长们但求孩子三餐有继,无病无痛,其他免谈,何况是玩具?可是我们的快乐指数并不比城市里的小孩来得低,因为我们可以把大自然里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原料,制成我们心目中的玩具,而这些深具创意的玩具,可是市面上独一无二的。
此外,伴随我童年成长的,是一个动荡不安的年代。
当时正值政府颁布紧急法令(为了对付马共)的非常时期,不时可以感受到风声鹤唳的恐惧,同时也亲眼目睹了这个法令给人们带来诸多的不便。例如每天一大早就被大姐叫醒,坐在她的脚车骨架上,迎着冷冷的晨风,来到两公里外的老家,守在铁丝网围着的大门,等候军警来开门,以便进去胶园割胶;到了夜晚,在限定时间里,更无法擅自外出、进入小镇里;甚至常听到父母亲说起一些悲剧的上演,当年年纪小,可这些往事依然历历在目。
活着活着就老了,但童年的记忆却“历老弥新”,清晰而丰富。
但愿收在本书里的“奶奶非一般的童年故事”,能给年轻的读者,特别是小朋友,带来一些新奇的想象;对成年人而言,看了之后,或许会勾起他们本身或父辈一些无法忘却的甜酸苦辣的童年回忆。

作者写她的童年故事,重塑1930-60年代朴实无华的生活,都是些活在目前科技发达、几乎人手一机的都市小孩难以想象的场景。
那年代,小孩可以把大小不一的枯叶想象成不同数额的纸钞做生意;可以不惧危险独自爬上阁楼“淘宝”,阅读父亲的藏书,并因读懂大人的文字而获得小确幸;因为有能力替母亲代笔写信给远在他乡的亲朋戚友而自豪;也能为了看酬神戏而兴奋个好几天……
当然也有不开心的回忆,包括每到中午即拿个椰壳碗跑来“乞食”的邻居家小孩,还有至今仍历历在目,当时亲眼目睹“大耳窿”前来欠下巨债的邻居家的抢婴戏码。
爱薇著《抢婴——奶奶非一般的童年故事》如今已在全马各大书局上架。

cover_OL

网店购书:
📘LAZADA:https://goo.gl/Q29ufn
📒Shopee:https://goo.gl/U89ZP7
📙有店:https://goo.gl/F9KVhA
📗城邦阅读花园:https://goo.gl/ZJw86h

类似文章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