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抢婴——奶奶非一般的童年故事》推荐序〈乡土味的散文〉
推荐序〈乡土味的散文〉/邱克威(厦门大学马来西亚分校中文系助理教授)
除了文字上的认识,第一次跟爱薇女士接触是在2018年。
当时我正在进行柔佛州巴冬(Parit Jawa)的地方历史调查与研究计划。爱薇女士的家族在武吉摩(Bukit Mor)是一个较有代表性的群体,对地方文教事业也都作出过重要贡献。目前这项计划的成果《淙淙巴冬河——巴冬华人社会发展史》已经结集出版,其中获得爱薇女士提供了不少资料。尤其重新细读她一些书写武吉摩童年生活的散文,其中记述了许多地方历史与生活的点滴,在当时埋头于众多枯燥史料档案堆中生吞活咽的日子里,就如一股馨香的和风拂面。这些乡土散文,不仅提供了文字艺术上的愉悦,更为地方历史勾勒出鲜明的画面;激活了我对地方生活历史的认知感官。
我在《淙淙巴冬河》“后记”中提到:“这个巴冬华人社会史,其实从某程度上就是所有巴冬华人记忆的集合故事。”我们的访谈中,爱薇女士曾多次给我描绘孩童时期在傍晚饭后围坐听父亲苏用军“讲古”的温馨景象;其中也包括许多地方生活故事。这些故事如今成为她文学创作的源泉,更成为我们整理地方历史的重要参照。因此我也吁请地方父老“持续把故事说下去,用纸笔把故事记下来”,希望我们马来西亚各地的村镇多生养“爱薇”般的“乡土儿女”,书写下更多的“乡土散文”。
我不是马华文学研究者,这里称“乡土”,并非给爱薇女士的文学定性;然而爱薇文学创作中的“乡土性”却是学界的公论。比如著名学者方卫平对其《爷爷的故乡》评论云:
“这部小说不仅仅是一部普通的故乡题材的儿童文学作品,也是一部包含了丰富的历史文化记忆与民族情感的叙事作品。”
再如文学史家,广州暨大李亚萍博士总论其文学艺术也盛赞其“回忆性散文”,并称:
“从这些散文中,我们不仅可以看到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的马来西亚的乡土风情,也可以感性的接触爱薇甜蜜而略带哀伤的童年记忆。”
爱薇女士这次出版《抢婴——奶奶非一般的童年故事》,将其多年发表的“乡土散文”结集为一册。在她或则是同龄孩童惯常的〈黄叶舞秋风〉中的林间游戏、或则是单纯好奇心驱使下无师自通的那个〈阁楼上的小书虫〉,但如今孙辈们却全然是“非一般的童年故事”。当下孩子的童年在钢筋水泥的规划中、信息快餐的便利下,究竟收获多少、失去多少;其实儿童或如黏土,虽其固有质地,但最终成型则往往掌控于成人之手。爱薇女士正是以自己的童年故事酿制成儿童们的“新奇的想象”,为现代城市儿童挣开一片高楼与手机都无法触及的“自然乡土”。这是爱薇女士散文艺术“乡土性”之一端。
出于对本地地方历史的关注,爱薇女士散文中的“乡土性”则更具又一层含义。我们从〈仙师爷公庙〉的神诞做戏、作者幼时陪伴母亲往返麻坡批信局的〈千里盼乡音〉,这些都给我们描绘出当年社会生活与地方掌故的点滴。在文献史料极度匮乏的地方历史研究领域,这些文字记述虽谈不上“以诗证史”,但却足以“补史之缺、参史之错、详史之略、续史之无”。当然马华文学一定程度上就是烙铸着时代性、地域性的印记,尤其胶林马共等意象所投射的大历史大环境;而爱薇女士如此地方社会生活史的“乡土”作品,则是非常乐见的,套一个时髦术语光环谓之“小历史”的绝佳素材。
我不是马华文学研究者,更不是作者,但我很庆幸自己是一名读者。虽说接受美学赋予读者重塑千个哈姆雷特的使命,但我还是满足于仅仅作为一名纯粹享受文字愉悦的读者。我很同意曹文轩的断言:
“文学就是为做感动文章而来到这个世界上的。”爱薇女士平实细腻的感情,洗尽铅华的笔触,描绘其童稚眼框定格的社会万象,“感动”自在其中;实则往往藕丝牵引心弦的更是那些未入眼眶、不着文字的人事:借住小偏屋的“阿姆”、捧着椰壳碗的“阿猪”、横遭抢婴的“阿婶”、涂鸦手帕的“棺材仔”,作品聚焦的情节背后千头万绪的事由、千言万语的情思。作者从不贸然求深、不刻意探微,恰可为“恋思癖”者之比照。
我仅仅是一名读者,但我深信一个文学生态的循环中应有读者。若以作品为文学园地上绚丽多彩的花卉,读者即是花树扎根的春泥。爱薇女士又一作品集出版,是本地文学界的盛事;她让我一名读者浮出地面,我本该自量,但推辞再三、思忖再四,心想借此为我一般的读者们寄言:一本书在展读之际已是一番花落水流红,当你合册冥思即化作春泥更护花。
文学生态应有读者,更需读者;作者与读者在此生态循环中“螺旋式上升”,文学即更显万紫千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