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届游川短诗奖决审会议记录
一票作品
P79〈老〉丶〈男孩〉
舜怡:以第三人称叙事的方式透露徘徊在“年老”与“年华”之间情思。这是一首自我与“身体”丶“容颜”对话的絮语。尤其欣赏作者将古典诗意丶大自然作为年华老逝的烘托。叙述稳扎稳打。
〈老〉叙述了女性年迈的挣扎与悲情,那么〈男孩〉则恰好成了反面的青春对比。在另一面反射着美好年华镜子中,那位“男孩”与叙述者“我”似乎散发着青春的“老灵魂”,整首诗所弥漫的氛围,非喧闹洋溢的青春情谊,而是透露了对嘉年华“落幕”时那种烟雨茫茫的灰色诗情。这组作品可以排在优秀奖。
福炎:这组作品写“老”丶“男孩”有点单薄,“老”背后的意义不明。文字叙述和表达没有问题,但这两首诗阅读后没有后续,没有太多的线索可以看出作者对于“老”丶“男孩”有更深意涵的探讨。
殖康:我曾考虑这篇成为优秀奖,尤其〈男孩〉这一首,技巧方面是不错的,但男孩是什么意思,跟内容没有连接。〈老〉则有炫技的成分,古典的名词、成语不是说不好,但用得太多太密集。写“老”写得很片面,比如第一节形容外貌,没有深沉一点的意思。
舜怡:站在女性的角度,可能可以理解女性面对年华老去时在乎外貌的恐惧和恐慌。这两首主题,一个老,一个青春,两者之间呼应对话,虽然还有很多可以再发挥的地方,但蛮平稳的。我会选它。
福炎:我之所以说片面,是因为结尾,作者最后一段用一个季节带出“老”这个主题。如果再多一个段落、有更深层的意义在那边,对于作者来说,“老”是什么,会比较完整。整首诗的比例控制不太好。如果没有行数的限制,作者的表达可以更完整一些。
一票作品 P125 〈亲爱的弗洛伊德〉丶〈灭〉
舜怡:我对这篇的态度比较犹豫,但考虑到中学生大胆用理论层面的东西,反复斟酌才选入。〈亲爱的佛洛依德〉第一段叙事层次繁复丶杂乱,但这一种杂乱是不是刻意铺排的呢?若是,那么作者从山川丶蟋蟀丶兵器丶脚步声到尘土的意象布局,恰恰是为了连结佛洛依德与“梦境”之间伏笔。倘若意象布局是梦境的描述,那么第二段便是梦境中的主人公与失去的童趣的申诉声音。
缺点在于作者想要尝试创意叙事策略,但过于鲁莽,尤其第二段节奏铺排过于急躁,最后一句刻意悬空的叙事方式也破坏了整首诗的布局结构。〈灭〉的内容叙事可见作者的企图心——想要将宇宙自然的“生”与“灭”融入进只有14行的诗句中。当然,从作者设计了“时间”与“天地万物”之间的对话格局而言,是大胆的,值得嘉许。文字散漫,多了赘字如“了”丶“这”等
福炎:其实我也曾考虑这一组,但最后放弃了,因为作者诗中的焦点模糊,最终看不清楚诗中的对象或者核心是什么。
舜怡:我赞同。
福炎:舜怡善意地把混乱的意象当成是弗洛伊德的梦境意象,但其实梦的凌乱,就我来看,反而像是作者有点不知道怎么收尾。不过可以肯定的是,作者在作诗上是相当的创意,但没有很好的结尾,没办法说服我。〈灭〉的问题也一样。
殖康:弗洛伊德,我相信大家都不陌生,但我不知道作者用在诗里想要套用的到底是梦的解析,还是人格发展论,因为他没有处理得很好。〈灭〉因为十五行的关系,铺陈得还不够,最后三句可能比较有力。但跟〈老〉丶〈男孩〉比较,这组作品结构散乱。主题太大了,短诗没办法承载,切入的角度太大了,要有一个特定的角度,十五行也可以处理得不错。
福炎:作者要考虑行数和内容的平衡。
舜怡:我是因为题材而选择这一组作品。
P280 〈童话〉丶〈伶仃谣〉
福炎:单纯挑剔文字,这组作品比起其他参赛作品逊色。我选择这组是因为从作者诗题来看,作者所要表达的完整度比较高。对于一个中学生来说,作者已经掌握了一些写诗的能力与节奏。以诗作的题材来说,“童话”和“伶仃”是中学生会想讨论的主题。整体来看相当不错。
殖康:我也曾考虑这组作品。首先说一说〈伶仃谣〉,我觉得这首诗是歌词,歌词的味道很重。如果对比〈童话〉,感觉是两个人写的东西。〈童话〉五节对应着不一样的童话故事,第一节讨论爱,第四节谈论梦想,每一节都有对应的小主题,整个风格和技艺比较成熟。
福炎:诗题有一个“谣”字,会不会作者有意为之?
殖康:如果〈伶仃谣〉有〈童话〉的细致丶主题的带入会比较好一些。
舜怡:这篇对我来说是入围作品当中排名靠后的,属于意境单薄的作品。在中学生的创作当中算是及格的作品。但是“伶仃谣”好像模仿54时期开始时期还没开始成熟的现代诗作,一种歌颂某种感情的感觉,比如伟大的母亲。读起来像是一种刻意的语气,没有真情,没有自己对母亲真诚的对话。
殖康:诗题是“伶仃”,应该是孤苦无依的感觉,但这首像是母亲节唱的歌?
P11〈星愿〉丶〈幻灭的诗歌〉
福炎:我比较喜欢〈幻灭的诗歌〉,但这组作品两首的水准落差有点大。〈星愿〉有点失控,可能因为15行的限制,但每一行句写得太长。不晓得这是否是一种犯规?对我来说并不犯规,但是形成阅读障碍。〈幻灭的诗歌〉谈的是幻灭的场景,尤其第二段,我觉得作者刻画得恰到好处,在文字表达上也刚刚好。
殖康:我跟福炎的意见蛮一致。跟上一组〈童话〉丶〈伶仃谣〉的问题一样,水准有点落差。〈星愿〉对我来说像是散文了,〈幻灭的诗歌〉是很好的。另外,我考虑的是规则问题,限制行数,就会在字数上取巧。
舜怡:有关〈星愿〉的问题,我觉得现代诗发展到现在的阶段,还是没有严格规范的阶段,我们可以不喜欢,但规则上不必规定不能写,或是限定字数。可能在其他现代诗的结构上不排除这样的写作方式,但回归到这篇〈星愿〉,作者使用如此结构,则显得比较奇怪。另外最后第二行,表达得并不清楚。星愿和处女的关系在于?
福炎:我同意舜怡的说话,但这首〈星愿〉一行分两节,或三四节,其实形成阅读障碍,读者要自行放上标点符号。
殖康:现代诗内部的音乐性/节奏非常重要,但〈星愿〉非常拗口。
P137〈 蓝色的坠落方向〉丶〈夜的诘问〉
舜怡:我最后才选这一组作品。宽阔的大海丶幽静的夜晚——作者并非简单地想要歌颂这两种美景佳色,而是想要透过书写“大自然”与“自我”的关系中,发出自我被压抑的丶悲催的声音与哲思。这种写作方式有点像年轻的顾城,展现出面对“死亡”丶“暴力”时却展现出“不知所措”的呓语。只是作者的标点符号有问题,在于“丶” 与“。”等的刻意使用反而破坏了整首诗的节奏丶音律与流畅感。
福炎:我有所保留。至于能不能入佳作,我考量的就如舜怡所说的缺点,乱用标点符号,破坏了诗的情绪的表达。而且有些地方用顿号,但有些只是空格。作者无法很好地掌握一首诗的节奏。如果把这些瑕疵改正,我想他可以拿到前面的名次。
殖康:我也赞同。如杨牧所说,诗里使用用标点符号应当是很谨慎的,如果要表示停顿,作者用空格便可以。这个作者却一时用逗号,一时用顿号,形成文句语气奇怪不通顺。
P215 〈最喜欢的窗〉丶〈老饕〉
舜怡:在众多参赛作品当中,这组是颇有创意的诗作。作者大胆挑战“图象诗”,用书写符号铺排叙事,从第一首〈最喜欢的窗〉便可察觉其中的“游戏”风格。至于第二首,则让我想起了也斯的食物诗书写,例如〈蔬菜的政治〉中那种把食物拟人化,再将之扣紧日常生活与社会之间的冲突阐述。然而,第一首诗最后三行严重脱离,与整首诗的隐喻不符,但综合两首诗的新颖叙事手法,还是可以入围佳作的。
殖康:第二首〈老饕〉是我的选择,但两首的水准参差不齐。
福炎:我觉得这组作品最大的问题在于没有书写的对象,诗作中的对象是模糊的。但是,〈老饕〉这种游戏性诗作确实经由朗读,可以发现作者已经掌握诗句与诗句间的节奏丶停顿,其实挺好的。〈最喜欢的窗〉则有点失焦,不太清楚作者要表达的是什么。
舜怡:但这首诗蛮好玩的,会吸引别人阅读,尤其〈老饕〉写得不错。
P282〈鱼呓〉丶〈镜〉
舜怡:纵观两首诗,便可发现作者试图透过〈鱼〉丶〈镜〉一动一静的意象,作为情话絮语的沟通载体。两首诗都是叙述者“我”对“你”之间的窃窃私语。相较于其他参赛作品,这位作者比较有新意,他尝试以小标题作为每段爱情絮语的层次梳理。这组作品稳扎稳打,可圈可点。作者似乎想要使用一些短语丶短句作为诗歌的节奏丶韵律的铺排。但,有的太做作,尤其第二首〈镜〉,如第三段的“我只是 只是”。
福炎:这组诗,我没有太大的感受,因为作者写了很私密的东西,似乎是给当事者看的,但读者没办法感受到其中的情感,因为表达得很隐晦。作诗会预设读者,作者似乎还停留在“我”而没有到“我们”的共感层面。或许,作者多尝试给身边的朋友阅读,可以帮助在创作上突破这个困境。
殖康:〈鱼呓〉的意象没有另外一组同时写鱼的入围作品好。
P195 〈忧郁症〉丶〈人生四部曲〉
殖康:〈人生四部曲〉明显学蒋捷的〈虞美人·听雨〉,我欣赏作者用不同的人生阶段来写自己,结构不错,但模仿的痕迹很重,几乎像是古典翻译成现代诗。一开始这组作品我只选〈忧郁症〉,因为我曾遇见忧郁症的人,作者写出了忧郁症患者和周遭的关系。第一段,忧郁症患者对周围的人喊叫,但周围的人无动于衷。第三段更深入的描写,语言是一种暴力,最后带出绝望的一面。缺点是,我觉得重复的“救命”太累赘了。
舜怡:我没有选择这组作品的原因在于,〈人生四部曲〉模仿〈虞美人〉,但读起来像是很简单的童谣。以现代诗的角度来看,跟其他入围的丶写童诗的作品水准差不多。
福炎:我没有选这一组的原因,是因为〈人生四部曲〉,这种写作模式太格式化了。其实,第一眼就会马上略过。但是,不得不提的是〈忧郁症〉写得很好。很难相信,这两首诗都是同一个作者写得的。最后两段表达出一个忧郁症患者的心境,乃至于绝望的呼喊。
P151 〈任忆门〉丶〈断肠人〉
殖康:这两首诗都是写失恋的。阅读短诗创作,我比较喜欢这样短小精悍的作品。〈任忆门〉的分数不高,比较片面,但我比较看重〈断肠人〉,用巨大的反差丶对比显示出断肠人的撕裂心情。
舜怡:有关〈任忆门〉第四行,“与你同创 我们的梦”,我觉得像打油诗的感觉,所以没有考虑这组。
福炎:以短诗来说,我觉得〈断肠人〉写失恋是写得不错的,不管在节奏以及对比式刻画运用上都相当精准。可惜〈任忆门〉太普通,没有特别的亮点。
两票作品
P9 〈独白〉丶〈我所看见的你〉
福炎:表达得完整,文字运用丶结构是那么多作品当中相当不错。表达“我和你”之间的关系情感拿捏适中,刚刚好。这也是作品缺失的部分,太平稳就会被忽略。我也很期待未来作者能够在诗的意象上多作经营。我看了多次才会挑这组作品。以一个中学生的形式写作,算是中上的水准。
殖康:我只选择〈独白〉。就如福炎所说的叙事完整,我喜欢〈独白〉的最后两行,“可惜你是树,你听不见”,神来之笔,并非一味的以主体叙述,忽然留下了一个缺口,一种不必解的美。
舜怡:我没有选择这组,是因为〈我所看见的你〉像是老套琼瑶式的语气丶叙事。这组诗蛮平稳的。
P13〈漠〉丶〈古罗斯边境〉
舜怡:〈漠〉 描写烦杂污浊的都市情景,比较吸引的是作者运用了作为现代秩序指标的“霓虹灯”来衬托出现代化都市的冰冷与无情。最后一句有“路有冻死骨”的影子。
第二首诗,也是捕捉了人的冰冷与残酷。比较特别的是这首诗形容的是宗教场所丶炮火丶政治之间的纠葛。我尤其欣赏最后一段诗句中有关报刊版面已经没办法承载报道人类的“血腥”的隐喻。文字布局可再精进,结构松散。
殖康:我觉得谈战争的诗不多,中学生注意这一块,我会给予肯定与鼓励。作者也写得不错,我尤其注重画面感,第一节和第二节如在战场上架设了一个摄影机。第三节拉回现实,一间咖啡厅的场景。〈漠〉表达世态炎凉,但没有〈古罗斯边境〉叙述的运镜手法。
福炎:缺点在于结构太松散,就像舜怡说的。〈漠〉描述了一个场景,但是这个场景没有交代,刻画了但没有清楚传达什么,没能多作特别的联想。〈古罗斯边境〉最后一段写得很好,“这段版面太小,竟容不下我们”,回转式的描写,在那么多作品当中还蛮少见的。作者具有如此的写作能力,令人激赏。
P139〈风铃木〉丶〈陆生鱼〉
福炎:这组作品在我的前三考量之内,节奏丶语言掌握得很好,作者应该是很有经验的写手。我几乎感觉不到有新手的痕迹。借用描写物,叙述自己的情感,表达得很仔细丶清楚。在〈风铃木〉这首诗当中,作者对于风铃木的了解,各种形态上的描写,化作诗中的“我”。〈陆生鱼〉写得比〈风铃木〉好,诗中的最后一段从“我从花瓣……海洋”这句开始,诗中场景与场景之间的转换,相当精彩。这两首诗,不管是在意象的掌握丶运用,或者语言文字的表达,几乎没有什么可以挑剔的了。
殖康:这组也是我的前三名。我尝试搜索陆生鱼,不太确定这个生物是否存在。两首诗描写的植物和生物都描写得很细致,两种物体的形态都被作者相当完整地化用在诗当中。〈风铃木〉的主旨着重于“飘”一字,可〈陆生鱼〉却写得比前者好,在主题表达上有更深一层的含义。
舜怡:我没有很排斥这组作品,只是作者表达太过用力,用了太多浓厚的修辞与意象,可是我不排除选择这篇,这组是没有什么问题的作品。〈风铃木〉前后呼应不太有连结,比较可惜。
P59 〈犄角怪物的一生〉丶〈疯狂〉
福炎:选择这组作品,是因为写诗题吸引了我,文字表达丶运用有达到好诗的标准。〈犄角〉讲述的是社会边缘丶被排斥的群体,作者用怪物来描写他们的方法,更为突出被排斥的心情,是蛮精彩的。诗的最后一句“曾经孕育一切的子宫/沦为王子的棺材”,几乎道出了与生俱来的凄凉。但另一方面,我觉得〈疯狂〉没有〈犄角〉印象深刻,虽然相比第一首比较一般,没有特别突出的地方。〈疯狂〉最后几句让诗题变得普通丶平稳,并不疯狂。但这个并不影响我对于作者在这组作品上的肯定。
殖康:我觉得这个作者受动漫的影响蛮多的。我一开始只选择〈犄角〉,〈疯狂〉太普通。我觉得可以给这组作品优秀奖,作者有对一些社会现象表达控诉。〈犄角〉在描写上有些无力,想要抓住夜空丶星星来发挥,却没有很好地把词性活用,而变成很直接地描写而已。作者聪明地选择了特别的主题,非常吸睛,值得鼓励。勉强把这组作品拉进来,〈疯狂〉的结尾有点勉强。
舜怡:这组我曾考虑纳入得奖作品当中,我赞同殖康所说的,动漫色彩浓厚。〈犄角〉有新意,没太大的问题。〈疯狂〉的元素太超过了,过度用力想要凸显疯狂的想象,但是不成功的。最后倒数第三行,写得有点逊色,让读者觉得疯狂的味道慢慢变淡了。
三票作品
P214 〈活——致中东难民〉丶〈整容师〉
福炎:这组作品写得可圈可点,都在我们三人的选择之内,有点意外。但这组不是我的前三,可以是佳作奖。〈整容师〉把选票丶谎言可以做一个联想,但骨折这样的受伤来了一个翻转,写得不错。而且,仅仅用了六行诗句,非常立体地描绘了政客,就像是一个整容师。在〈中东〉对比之前写战争的作品,这首反而能够让我有更多的想象。或许,我比较倾向于作诗常常要有“我”的踪迹存在。就这两首诗来说,我还是比较喜欢的是〈整容师〉。
舜怡:我尤其欣赏此诗想要表达的主题。参赛作品大多环绕童年丶恋情等小情小事的格局。但这位作者投上的作品,却触及了战争丶政治丶社会形态,而且诗语精炼丶节奏感颇强。特别要提的是〈整容师〉,发挥了“短诗”虽短,但意境浓厚的功力。唯有尚需改善的是,“假骨折”与选举之间的隐喻无法完整地连结起来,让人有种摸不着头脑的断裂之感,实属可惜。
殖康:这是我的第二丶第三名。〈活〉与〈古罗斯边境〉一样达到运镜的功力,但〈活〉将自己代入战争孩子的处境,其实是层层递进的,结尾也蛮好的:饥饿丶寒冷在成年的时候结束,却是被迫征兵上战场的时刻。(福炎:喔,我懂了!)〈整容师〉也相当好,但假如最后一句改成“一场假的/完美骨折”,则会更点题。
P211〈阿蛮〉丶〈52赫兹〉
舜怡:〈阿蛮〉以三段“他等在门口”的叙述口吻,表达自我与他者,同类与异类之间的冲突矛盾。诗的文字与叙事情绪是层层递进的,道出“进化论”里的弱肉强食孤独丶摧残与愤怒。我尤其喜欢最后一段,透过“蛮夷”与“同化”概念,为边缘者发声。节奏感甚好。文字可再精致些。
〈52赫兹〉的“赫兹”,猜测是Hertz频率单位的中译。有意思的是,作者把动物鲸鱼发出的这单调非生命体加以拟人化,透过诗的语言让冰冷的科学世界的声波单位抒之以“情”,生命与非生命的对话连结,达致犹如白灵所言的“动情丶动感与动能”的语境。颇有趣,可见其深厚功力。是我心目中的前三入选作品。
福炎:这组作品是我的前三,其实其他参赛者或许可以学习他的写法,〈阿蛮〉在每段诗句中都有“他等在门口”的重复,但是这是作者自己铺陈与有其必要性,不是累赘的表达。换句话说,那是作者在诗句结构中所安排的一种节奏。我觉得作者完全达到了短诗结构丶文句完整丶诗语言的运用自如,这基本上就是一首好诗的必要条件。如果我们从〈阿蛮〉谈的“进化论”到〈52赫兹〉谈鲸鱼,不难发现作者对于生物生态有深切的关怀。这是在其他参赛作品中相对少见。我们最容易忽略这种庞大的动物,但作者尝试用短诗为鲸鱼发声。作者写得很好,很明显是个老手。期待作者有更多的诗作。
殖康:这也是我的前三。虽然作者写的是鲸鱼,但想强调的是寂寞。(福炎:恍然大悟!)他借太平洋上唯一一只只发出52赫兹音频的鲸鱼来描写凄绝的寂寞,因为没有同类可以听到它的声音,写得很深刻。〈阿蛮〉就是进化论,虽然两篇不一样的主题,但是谈的都是圈内与圈外的相互关系。〈阿蛮〉就是圈外被迫同化,但52赫兹就是生来便孤立孤独,即便渴望夥伴,也不得其门而入的状态。52赫兹的诗题如果直接写“孤独的鲸鱼”,我想就没有那么大的冲击。
前三候选
P25〈阿蛮〉丶〈52赫兹〉(福炎:3)(殖康:3)(舜怡:3)
P16〈活——致中东难民〉丶〈整容师〉(福炎:1)(殖康:2)(舜怡:2)
P13〈风铃木丶陆生鱼〉(福炎:2)(殖康:1)(舜怡:1)
佳作奖
P7〈漠〉丶〈古罗斯边境〉
P5〈独白〉丶〈我所看见的你〉
P1 〈老〉丶〈男孩〉
P30〈犄角怪物的一生〉丶〈疯狂〉
P12〈蓝色的坠落方向〉丶〈夜的诘问〉
总评
殖康:
由于开放给中学生与先修班,因此我个人估计关于男女恋爱相关的题材会非常多,故此会先特别留意恋爱题材以外的诗作。但这并不代表将我将恋爱题材排除在外,因为我相信肯定也会有写得动人的情诗,但同样身为写作人,深知恋爱感情类的诗作如同一种“冲动的爆发”,它是一种抒发,也可以是诗,但要如何让这种感情的流露呈现出诗的样貌,则相当考功夫了。我个人非常锺爱情诗,但由于情诗容易写,所以往往也最难写,加上流行音乐十之八九皆说情,因此情诗一旦处理不好,就会变成“歌词”,因我们无法逃过流行曲的撞击,所以也容易受其感染。
如前所述,是次比赛里情诗的比例占多数,而且许多写得像流行曲的歌词。无可否认歌词与诗有一定的联系,尤其在音乐性,然而在音乐和诗已基本分家的现代,诗的音乐性非得如歌词般句句押韵,它可以有一种内部的律动,但凡句子间的停顿,字音的重量,皆可以构成诗里的音乐。 说白一点,即读得非常顺口而不失诗的条件。
故此,在情感的流露以外,还必须有深经思考才下笔的沉淀期。此次选诗评诗,我倾向于经由思考而动笔写下的诗作,因为那是一种感情丶思想的升华,与文学的关怀。
舜怡:
这次参选的诗作,在内容叙事层面上,多围绕“童趣”丶“青春”丶“恋爱”主题展开。但部分作品只停留于“炫技”的层次,有的则停留在1940年代口号诗的语气与节奏,缺少诗意与深度,容易沦为欢乐的“学堂乐歌”而已。
另一点需要注意的是,诗作的标点使用。有几位参赛者刻意使用顿号丶句号丶间隔号,企图加强叙事的张力,但效果不甚理想,反而弄巧反拙。
至于文字语言方面,很开心能够看见部分作品的水准甚佳,有几位值得期待的新秀。但部分诗作仍不乏滥用修辞美句,似乎没有注重诗作的内部连结以及意境的构造。
但可喜的是,有几篇作品大胆尝试“大历史”叙事,勾勒出诗作虽“小”,但气势澎湃,读起来更成熟,诗质更饱满。
另外,也想在此建议下一届的参赛者,除了书写缅怀青春的诗作之外,可多尝试更多元化的主题。比较遗憾的是,这一届的作品似乎鲜少看到书写有关马来西亚相关议题的诗作。其实这是一个值得发挥的题材,也是我们的优势创作的主题。无论如何,很开心这次看见数篇亮眼的作品,实在难得。
福炎:
对于一首“好”诗的要求,我大致有以下几点标准:一丶表达的完整与否;二丶语言的使用,必须拥有诗语言的表达能力;三丶诗本身的结构与节奏的掌握。倘若能够达致这几个“好”诗的层面,其次则是技巧丶意象操作等方面的较劲。本次的参赛者中,有几位已经具备了写首好诗的能力,甚至超越平时刊登在报章文艺版的新诗。期许未来他们能够继续,未来必将无可限量。
在30位进入复审的参赛者中,水准参差不齐丶落差极大,大致可分为四个等级。除了上述提及“好”诗作为第一等级,第二等级的作品,往往在表达上尚欠缺准确丶精准,企图以隐晦的语句,表达一个似是而非的东西,匆匆带过。其实,若更花点时间对于文句丶字词多做经营,必然能够向“好”诗迈进。亦或者,诗的表达过程中偏移了叙述对象,也可能在阅读完毕侯,尚未让读者能够清楚抓住诗所要阐述的对象。紧接下来,第三等级的诗是缺乏完整和结构,语言的使用上,也是近乎苍白,更不用谈及技巧丶意象的操作。最后一等的,那就近乎是所谓的分行散文。
这次的参赛作品中,有积极的丶有悲观的,我相信这是作者本身对于“当下”丶“生活”思考的起始。不过,要避免说大道理的困境。有些参赛者,急于在讲述道理的时候,却模糊了写作本身,它究竟是一个什么行为和过程。文学的可贵之处就是作者经由一番思考,用文字处理原本那混乱丶复杂的思绪,表达自己的此时此刻的所思丶所想。这一道复杂的工序非常考验作者。不过,在这次比赛的前三名作品中,他们几乎都拥有这样的能力。希望,其馀的参赛这也能向他们看齐。
以上,与参赛者共勉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