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书讯】深耕文汇1:散文集

ShenGengWenXue_cover_FA-2书名:深耕文汇1:散文集

编者:蔡晓玲

出版社:大将

出版日期:2017年6月24日

语言:简体中文

定价:RM 20.00

 

内容简介:

《深耕文学1》是第一届深耕文学创作课程的实验与成果。本书收录该创作课程中遴选出的多篇散文。

 

编者简介:

马来亚大学中文系高级讲师。研究领域为中国现当代文学、马华文学、华语电影。

现为深耕文学创作课程负责人。

 

目录:

编序
深,耕 /蔡晓玲

 

导师序
序深耕文集 /周若鹏

 

散文
首 奖:无敌海景的欠揍病假 /苏润云

评审奖:记得你会死 /陈显恩

评审奖:你们相约的一个早晨 /萧雯颖

优秀奖:过期罐头 /黄荟如

优秀奖:向死而生 /吴妗侦

二分之一的幸福 /陈矜孜

从葡提子说起 /陈少妫

第四宿舍 /陈少妫

公家医院 /陈少妫

你告别的这些日子 /陈显恩

重拾诗意 /戴晓珊

葡萄美酒 /戴晓珊

写作的理由 /戴晓珊

一直跟上的1587 /戴晓珊

刻石 /黄荟如

行板·如烟 /黄荟如

等下一朵花开 /黄丽蓉

卷卷草 /黄丽蓉

紫红色的葡萄记忆 /黄丽蓉

葡萄干岁月 /黄俐㛃

怀胎十月的葡萄 /李明锭

老师 /李明锭

最后一次毕业礼 /李明锭

聚散芬妮阁 /李子杰

我的小怡保 /李子杰

栾恋 /李紫君

烟霾天 /李紫君

葡萄 /刘畅

指尖上的毒瘾 /刘畅

葡萄 /毛紫蒨

客家大埔的儿时新年记忆 /苏润云

印度神油 /苏润云

葡萄成熟时 /温焙甯

“深耕”以后的深耕 /温焙甯

带我走,不遥远的现在 /吴妗侦

寄语小王子 /吴妗侦

浴室冥想 /吴妗侦

致胎死腹中的史密斯 /吴妗侦

黑芝麻开门 /龙美君

我与父亲 /曾立敏

 

序:

 

深,耕/蔡晓玲

 

关于文学与创作,我们总是谈得太多又太少。

 

在马华文坛上最常为人道的是“经典匮乏”,这未必是一种绝对,但也足以形成文坛的集体焦虑,期盼达到“质”与“量”的高度与平衡。

 

这样的期许若要实践下来,难以一年一度、两年一度的文学奖形式推动,而必须仰赖一种持续进行的模式催生。文学奖让我们看到的是结果,作者们单打独斗、你死我活、挤进榜单上的成绩,和那些被称为“好”的得奖作品。其余许多落选的作品我们看不到。那些落选的作品当中是否也具备可发展成“好”作品的可能?或那些被淘汰掉的名字也有成为有潜质的“好”作家的可能?文学奖淘汰了大部分的人,留下少众,容易变成孤芳自赏的文学现象。

 

于是站在这样的立场上,我对于“文学创作课程”寄予了厚望,让作者并不是以“一次性”来决定胜负,而是“持续性”不断地创作,吸纳导师与同学的意见后修正再发表,发展成一种生生不息的文学生态。

 

深耕文学创作课程之所以取名“深耕”,也在于承载这样的意涵。“深”即是——深入、深度、深切;“耕”之耕耘者,也是双向的,文学创作涉及了作者与读者,形成了一来一往的圆形结构。这样的“深耕”并不是导师给学员的单向注入,更像是一起激发思考,导师以其书写经验扮演点拨的角色,让学员打破封闭固著的僵局,无论是文章的格局抑或作者本人,皆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可能。

 

而深耕文学创作课程既然以“文学”为名,当然课程内容首要强调其“文学性”。文学之所以与音乐、舞蹈、绘画、篆刻、雕塑甚或文艺不同便在于文学有它自己的结构与文类,与之直接密切关联的便是写作形式的探讨,这个也是文学课程中想谈得更“深”的部分。因此,此课程以分班、小班的模式,分成新诗、散文、微型小说三班,各班学员不超过四十位。每一班由固定一至两位的导师指导,设定课程纲要,一个月一堂课,一年内共上了十堂课。在常年的十堂课以外,间中也安排一些作家给予课余讲座,举办了一场公开给全国大专生与深耕学员参加的文学创作比赛(参加资格的设定以鼓励新秀为旨),给予多元养分的冲击。第一届来到了尾声,导师与学员也共同完成一本文汇。

 

此文汇除了收录学员在深耕文学创作比赛的得奖作品外,还收录了学员平时的作业。由于“深耕文学创作课程”的学员录取资格不计年龄,我们也从文汇中可见所收录作品的作者,从6字辈到9字辈不等。文汇特意保留了作者的生年,就是想呈现一个世代性,犹如一个小文坛。

 

在文汇中占据一半篇幅的,是9字辈的作品。他们关怀的课题多元,碰触历史(如梁馨元的〈回家〉)、异族(梁家恩的〈今天不太一样〉)、同志(如丘凯文的〈回光〉、雷子健的〈朝与暮〉、温伊莹的〈隐身柜子的人〉)、跨性别(如郑韵婷的〈唇〉)、生命与死亡(如陈显恩的〈记得你会死〉、〈你告别的这些日子〉和吴姈侦的〈向死而生〉),对于存在本质或现代性的反思(如黄芷晴的〈一个上班族的每个早晨〉、许静慧的〈城市复活〉),甚至还很年轻的他们已在作品中透露了写作遇见瓶颈的焦虑(如宋万成的〈我用斧头迈向一首尸的完成〉)。他们的修辞、观点、叙事,足以印证众声喧哗的世代已经降临,充满奇幻巧思的文章(如余子康的〈银鱼〉、林咏欣的〈怕〉和李志勇的〈心房〉、〈108暗室〉),犹如读后感(如吴姈侦的〈寄语小王子〉)的写作方式等,让人目眩神迷。

 

而文汇中所收录的6至8字辈作者的作品,可发现更多作者“生活”的痕迹。也许随着写作者们年龄渐长与人生经验的积累,文章也擅从生活体验、体悟下笔(如苏润云的〈无敌海景的欠揍假期〉),或对于家乡的乡愁(如李子杰的〈我的小怡保〉、苏润云的〈客家大浦的儿时新年记忆〉),感叹青春岁月的美好(如陈少妫的〈第四宿舍〉)等。其中文笔行云流水、阅毕难忘的有廖彩云的〈斗〉和戴晓珊的数篇散文,的确为此文汇增色不少。

 

纵观文汇,抒情处处,尤以亲情最多,细腻动人的文章多不胜数,在此不一一列举,等待读者自行发掘。

 

再说,创作与文学,我们永远不能把话说完。未完待续,才有更多的分解。于是就在马华文学企图在华语语系文学中奠定其独到之处的同时,“深耕文学创作课程”也欲尽一己之力,呈现马华文学在内涵上、写作形式上的多彩多姿,《深耕文汇1》应运而生,是第一届深耕文学创作课程的试验与结果。

 

序深耕文集/周若鹏(散文班导师)

 

我渐渐厌倦了一次又一次的文学讲座和大大小小的创作比赛。校内讲座通常规定学生出席,可能大半观众本不感兴趣,因为一次讲座而引发兴趣的可能性也很低。校园创作比赛或许“诱”得了部分学生一年交上一篇参赛作文,但在这过程中学生除有老师指引外,并无法获得太多其他反馈。得奖者终究只有三几,其他参赛者后来如何了?

 

终究意识到“在沙滩上种花”不过是情怀浪漫,不符合经济效益,现实的冷水浇我整十年才慢慢清醒,却又不见得有什么其他方法推广文学。刘育龙等文友建议换一个方式办文学课程,学员是精挑细选的,上课是全年的。专注培养起十个作者,比对几千人办讲座来得实在。既是班上的学员,导师能长期跟进进度,最终生产可测量的成果。我十分支持深耕文学班的概念,但本来只想当支援的角色,而非导师。

 

也许我会写,但自认不善教学,不似刘育龙在还未招生前已准备了两万字教材。后来师资难寻,我只好硬着头皮当散文班导师。这份责任促我分析自己的写作过程,把经验整理成教材,于是我也重新学习了,教学相长就是这个意思。上下半年,看到学员的文章品质明显跃进,是最让我鼓舞的事。其中有几位学员的文章本来就非常出色,缺的只是信心。我自问教无可教,只能给予建议和鼓励。

 

虽说文章品质有进步,但大部分学员的产量太低,否则进步更大。尽管产量不高,批改30余学员的功课也消耗很多心力,来届深耕文学班我暂且退下,扮演支援的角色就好。我对第一届的学员说,没有毕业这回事,此后有新作我还愿意读。

 

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这班至少有3人会出书吧!

 

稿于2016年12月12日

 

详细资料:

ISBN:978-967-419-210-5

书系:大将校园34

规格:胶装/148页/150x205mm

出版地:马来西亚

重量:200g

 

类似文章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