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书讯】深耕文汇1:微型小说集

XianYu_FA书名:深耕文汇1:微型小说集

编者蔡晓玲

出版社:大将

出版日期:2017年6月24日

语言:简体中文

定价:RM 18.00

 

内容简介:

《深耕文学1》是第一届深耕文学创作课程的实验与成果。本书收录该创作课程中遴选出的多篇微型小说。

 

编者简介:

马来亚大学中文系高级讲师。研究领域为中国现当代文学、马华文学、华语电影。

现为深耕文学创作课程负责人。

 

目录:

编序
深,耕 /蔡晓玲

导师序
你们的名字,很快将走入马华文坛 /周锦聪

微型小说
首奖:银鱼 /余子康

评审奖:炭香 /戴舒娟

优秀奖:66号魅惑红 /黄惠婉

优秀奖:搅和 /李树勤

优秀奖:Butterflies in One’s Stomach /李志勇

半棵树 /戴舒娟

纹身 /黄惠婉

花开在医院里 /黄旭刚

朝与暮 /雷子健

雨的秘密 /李树勤

心房 /李志勇

108暗室 /李志勇

今天不太一样 /梁家恩

斗 /廖彩云

猫眼 /林佳彦

灯 /林佳彦

创伤 /林嘉燕

怕 /林咏欣

宇宙里的星星 /林咏欣

唤你入梦 /潘金华

隐身柜子的人 /温伊莹

野猫 /吴佳玮

城市复活 /许静慧

云端上的叶子 /张永富

你是属于我的你不能走 /张永富

鱼眼 /赵雪芬

冰味 /赵雪芬

唇 /郑韵婷

 

序:

 

深,耕/蔡晓玲

 

关于文学与创作,我们总是谈得太多又太少。

 

在马华文坛上最常为人道的是“经典匮乏”,这未必是一种绝对,但也足以形成文坛的集体焦虑,期盼达到“质”与“量”的高度与平衡。

 

这样的期许若要实践下来,难以一年一度、两年一度的文学奖形式推动,而必须仰赖一种持续进行的模式催生。文学奖让我们看到的是结果,作者们单打独斗、你死我活、挤进榜单上的成绩,和那些被称为“好”的得奖作品。其余许多落选的作品我们看不到。那些落选的作品当中是否也具备可发展成“好”作品的可能?或那些被淘汰掉的名字也有成为有潜质的“好”作家的可能?文学奖淘汰了大部分的人,留下少众,容易变成孤芳自赏的文学现象。

 

于是站在这样的立场上,我对于“文学创作课程”寄予了厚望,让作者并不是以“一次性”来决定胜负,而是“持续性”不断地创作,吸纳导师与同学的意见后修正再发表,发展成一种生生不息的文学生态。

 

深耕文学创作课程之所以取名“深耕”,也在于承载这样的意涵。“深”即是——深入、深度、深切;“耕”之耕耘者,也是双向的,文学创作涉及了作者与读者,形成了一来一往的圆形结构。这样的“深耕”并不是导师给学员的单向注入,更像是一起激发思考,导师以其书写经验扮演点拨的角色,让学员打破封闭固著的僵局,无论是文章的格局抑或作者本人,皆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可能。

 

而深耕文学创作课程既然以“文学”为名,当然课程内容首要强调其“文学性”。文学之所以与音乐、舞蹈、绘画、篆刻、雕塑甚或文艺不同便在于文学有它自己的结构与文类,与之直接密切关联的便是写作形式的探讨,这个也是文学课程中想谈得更“深”的部分。因此,此课程以分班、小班的模式,分成新诗、散文、微型小说三班,各班学员不超过四十位。每一班由固定一至两位的导师指导,设定课程纲要,一个月一堂课,一年内共上了十堂课。在常年的十堂课以外,间中也安排一些作家给予课余讲座,举办了一场公开给全国大专生与深耕学员参加的文学创作比赛(参加资格的设定以鼓励新秀为旨),给予多元养分的冲击。第一届来到了尾声,导师与学员也共同完成一本文汇。

 

此文汇除了收录学员在深耕文学创作比赛的得奖作品外,还收录了学员平时的作业。由于“深耕文学创作课程”的学员录取资格不计年龄,我们也从文汇中可见所收录作品的作者,从6字辈到9字辈不等。文汇特意保留了作者的生年,就是想呈现一个世代性,犹如一个小文坛。

 

在文汇中占据一半篇幅的,是9字辈的作品。他们关怀的课题多元,碰触历史(如梁馨元的〈回家〉)、异族(梁家恩的〈今天不太一样〉)、同志(如丘凯文的〈回光〉、雷子健的〈朝与暮〉、温伊莹的〈隐身柜子的人〉)、跨性别(如郑韵婷的〈唇〉)、生命与死亡(如陈显恩的〈记得你会死〉、〈你告别的这些日子〉和吴姈侦的〈向死而生〉),对于存在本质或现代性的反思(如黄芷晴的〈一个上班族的每个早晨〉、许静慧的〈城市复活〉),甚至还很年轻的他们已在作品中透露了写作遇见瓶颈的焦虑(如宋万成的〈我用斧头迈向一首尸的完成〉)。他们的修辞、观点、叙事,足以印证众声喧哗的世代已经降临,充满奇幻巧思的文章(如余子康的〈银鱼〉、林咏欣的〈怕〉和李志勇的〈心房〉、〈108暗室〉),犹如读后感(如吴姈侦的〈寄语小王子〉)的写作方式等,让人目眩神迷。

 

而文汇中所收录的6至8字辈作者的作品,可发现更多作者“生活”的痕迹。也许随着写作者们年龄渐长与人生经验的积累,文章也擅从生活体验、体悟下笔(如苏润云的〈无敌海景的欠揍假期〉),或对于家乡的乡愁(如李子杰的〈我的小怡保〉、苏润云的〈客家大浦的儿时新年记忆〉),感叹青春岁月的美好(如陈少妫的〈第四宿舍〉)等。其中文笔行云流水、阅毕难忘的有廖彩云的〈斗〉和戴晓珊的数篇散文,的确为此文汇增色不少。

 

纵观文汇,抒情处处,尤以亲情最多,细腻动人的文章多不胜数,在此不一一列举,等待读者自行发掘。

 

再说,创作与文学,我们永远不能把话说完。未完待续,才有更多的分解。于是就在马华文学企图在华语语系文学中奠定其独到之处的同时,“深耕文学创作课程”也欲尽一己之力,呈现马华文学在内涵上、写作形式上的多彩多姿,《深耕文汇1》应运而生,是第一届深耕文学创作课程的试验与结果。

 

你们的名字,很快将走入马华文坛/周锦聪(微型小说班导师)

 

我在台湾耕莘青年写作会看到这个故事——〈如果在冬夜一个作者〉:

 

寒冷的圣诞夜,穿着破旧大衣的他望着行人来去,终于鼓起勇气举高手中提篮:“卖故事喔,漂亮又动人的故事喔,有没有人想买故事啊。”

 

他对着一群正在快乐聊天的高中生兜售,没有人看他。他向一群酒醉唱歌的成年人推销,没有人看他。即使再努力叫卖,路人顶多给他一瞥。最后他冷得缩在墙角,有个家长带孩子走过,他用微弱的声音问:“孩子,要不要买一个啊?”然后探手篮中,拿出一个被美丽的彩虹光圈包围着的故事。他试探性地递给孩子。孩子伸手欲触,家长却扯开孩子,告诉孩子要是碰了,长大就会跟他一样,在寒冬里贩卖没人要的东西。厖

 

很伤感的故事吧?在这金钱挂帅、功利至上的社会,还有人愿意亲近文学、学习写作,是多么让人感动的事啊!

 

担任作协理事将近十年,心里一直有个梦想:办一个长期的写作班,能从数百人的学员中培养数十位文学读者、三五个作家,该有多好。

 

我很早就注意到台湾耕莘青年写作会。该会创立于1966年,不断举办文艺课程及会员联谊等活动,并以出版文艺书刊、培养写作人才为主要会务,以培养青年写作人才、提倡文学研究风气,开阔人生境界与视野为目的。该会的努力方向,值得马来西亚作协看齐。

 

作为全台湾历史最悠久的文学社团,耕莘青年写作会培养了无数写作人才。有超过上万名的青年朋友在此研习,部分持续创作并成为当代名作家者,计有沈清松、蒋勋、傅佩荣、高大鹏、白灵、夏婉云、罗任玲、庄华堂、叶红、王幼华、林黛嫚、罗位育、邱妙津、成英姝、骆以军、方群、陈谦、凌明玉、许荣哲、许正平、李仪婷……都是掷地有声的名字啊!

 

我看见梦,梦欲飞翔。当志同道合的作协理事聚在一起,我才发现我们的梦因靠拢而成为一双巨大而有力的翅膀!

 

多次跟潘碧华老师、蔡晓玲老师、育龙、若鹏开会,“第一届深耕创作课程”就水到渠成了!我很荣幸,跟方路成了第一届小说班的导师。

 

这一年左右的深耕小说班,虽然付出了不少时间和精神,但是看见学员们的成长、蜕变,我觉得我和方路老师的一切付出都是值得的。看回一些同学当初来“应征”小说班的作品,其进步之程度,让我鼓舞不已。

 

莫言曾说过,一个作家的成熟,应该是指一个作家形成了自己的风格。而所谓的风格,应该是一个作家具有了自己独特的、不混淆于他人的叙述腔调。换言之,要成为优秀作家,必须大量阅读,而不是学那些正在文坛上走红的人,把西方作家的东西改头换面当成自己的。他必须写出属于他自己的、跟别人不一样的的东西。这就是风格。学员们的风格,在慢慢地成形。

 

戴舒娟的文字越来越富有力量。她善于观察人性、挖掘人性,并常用“树木”为意象,展开故事。〈炭香〉〈半棵树〉都是这类杰作。舒娟的另一佳作〈牌匾〉也是与树木有关,带出华文教育坎坷不平的发展史,还荣获第十三届南大微型小说征文比赛首奖,为深耕小说班增光不少。相信她持续创作和突破,前途不可限量。

 

班长李志勇是另外一位值得期待的学员。他的创作,常有奇思妙想,富有诗意,跳跃性强。这跟他丰富而广泛的接触各类文艺作品息息相关——文学、漫画、电影、音乐等,都是他的心头爱。单单看〈心房〉,你就知道这年轻作者的艺术养分多元而缤纷,“闯进别人心房”的妙想浪漫而诗意。只要他继续超越自己,我深信,他将是未来马华文坛出色的小说家——至少在微型小说这一块,他带给我惊喜连连。

 

李树勤的小说富有创意,从她交来的第一篇作品,就知道她对小说创作已非新手。她的特色是风格多元化,很少重复自己。她还荣获本届南大微型小说征文比赛佳作奖。以她扎实的根基,要在小说创作更上一层楼并非难事。

 

林嘉燕是另外一位南大微型小说征文比赛佳作奖得主。其优点在于文字干净、有力,直击人心。若能在故事的铺排方面注入更多创意,相信她的小说更有张力。

 

余子康的生活经验特殊,创作取材独具一格。其荣获马大中文系文学双周点评会首奖的作品〈银鱼〉,展露了他写小说的潜能。这篇小说以“皮肤病”和“鱼”写出两代人难以摆脱的宿命,还有上一代求存的艰难。可惜写出此作品后,子康的进度停滞了。我希望他能通过阅读和不断思考,为自己的创作开拓一条更宽广的路。

 

趙雪芬、林佳彦和黄惠婉的小说,常常都散发同样的味道——血腥。他们对人性的冷漠和残酷,有越来越深刻的描写。若能在文字上力求精简,她们将有更高的成就。

 

戴舒娟、李树勤、李志勇、张永富、趙雪芬、林嘉燕、黄惠婉、林咏欣、余子康、林佳彦、黄旭刚、温伊莹、梁家恩、廖彩云、吴佳玮、雷子健……你们的名字,你们的作品,让我看见马华文坛的希望。

 

我期待,也深信,你们的名字,很快将走入马华文坛。

 

各位学员,能够在小说创作路上成为师生,是我们的缘分。在创作路上,我希望跟你们一起不断成长。像若鹏老师所说,未来,我更希望成为你们的文友。

 

马华文学的未来,让我们一起深耕。

 

稿于2016年12月27日

 

详细资料:

ISBN:978-967-419-209-9

书系:大将校园33

规格:胶装/100页/150x205mm

出版地:马来西亚

重量:120g

 

类似文章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