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书讯】学生教会我的事

TnS_Cover_FA_01

《学生教会我的事》

作者:韦 静

书系:大将校园28

订价:RM16.00

ISBN:978-967-419-169-6

作者简介:

韦 静

自由工作者从事小说创作,也是教育专栏作者,同时从事儿童与青少年生命教育的工作。

内容简介:

父母、学生、校长、教育部官员,以及教师必读!

社会对老师有很高的期待,强调老师不可以放弃任何一个学生,要尽心尽力把学生教好。事实上,学生和老师的关系就像拔河,如果只有一方用力,那这一方注定是要人仰马翻。”

作者透过教学三年的“惨痛”经验整理成的案例,从自信满满直至因适应不来而导致精神几近崩溃,继而递交辞职信后等着教学最后一天到来期间,不再要求学生万事顺服老师的期许,才惊觉就此解开师生间的紧绷关系,亦是作者自省、反思的成长日记。

内容试阅:

前言

教书前,我在报社工作,偶尔写些评论,老师倒是骂得不少。后来跑去教书,投身我国教育界已有三年,才让我对老师有了不一样的观点。

我以前常骂老师得过且过、没有爱心、不负责任,后期投身教育界,看着很多老师为了学生的成绩劳心劳力,才明白这只是价值观不同的问题。老师不是不关心学生,家长不是不爱孩子,而是大家没有用新时代认可的方式去教育孩子。

我不说老师错,因为在某些家长和老师的观念里,成绩就是一切。他们深深相信,如果要孩子将来有出息,就得鞭策孩子上进,否则就是失职。老师都尽自己所能在教育学生,希望他们成才,只因为过往,他们也是这样被教育长大的。

看到这里,或许很多人会骂,老师肩负教育未来主人翁的重任,必须与时俱进,才能时时刻刻站在时代的前端,引领我们的社会、国家发展。这话没错,但问题就出在我们的社会一方面期待老师有前瞻性的思维;一方面却要老师做个道德楷模,成为不能有情绪、不能有错的圣人。

然而,很多人都忘记了,老师再伟大,终究还是凡人。哪怕EQ再高,他仍有家庭、感情、个人事务要烦恼。

记得我的车被偷走那天,我跑了两间警局,按捺着伤心录完口供,身心疲累地回到学校。迎接我的,却是怀疑女儿遭到霸凌而前来求助的母亲。我没有时间平伏心情,就要马上着手处理学生间的纠纷。最后还是压抑不住情绪,在办公室对着学生大吼了一声。我明白自己不应该,但是当时,我真的失控了。

其实,社会对老师这个行业存有很大的误解,以为老师这份工作很轻松,上半天的工,却领一个月的薪水;一年放两三个月的长期,薪水却领足十二个月。殊不知老师的工作超级繁重,背负的责任更足以压死一头大象。

老师每天要面对数百名学生,尤其班导师跟学生的关系,更像父母与子女的关系。一个人要解决四五十个孩子的问题,兼顾四五十个孩子的学习,要做到纹风不动,除非他是一个死人,不然就是心死了,每天不过是行尸走肉地完成工作而已。

噢,别误会!我不是试图为老师犯下的错辩解,惟,希望有更多人能对老师多一份同理,因为在这样一个高度期许的身份下,教育这条路,老师可谓步步惊心。如果把学生逼得太紧,担心会被抨击势利;让学生自由发展,却又引来不尽责的指责。

老师夹在国家教育政策、学校与学生与家长之间,更多时候是身不由己的。倘若老师本身没有足够坚定的立场,没有足够健康的心理素质,很容易就会被整个大环境牵着鼻子走。最后,我们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很多雄心壮志要造福下一代的老师,忙了、昏了、累了、迷失了、麻木了、冷漠了,最终的最终,就放弃了。

最后一年教书,我是名副其实的“辅导老师”,辅导学生、家长之余,我也开始辅导老师。那时候我们一班新手老师感情非常要好,看着他们对教育热血沸腾,为了学生甚至连自己的健康都牺牲掉,我第一次那么强烈地意识到,原来我们的社会对老师的要求非常苛刻,而对老师的心理照顾却又是那么微乎其微。

因此,才有了这本书的诞生。如果大环境无法改变,教育制度无法改变,那么至少,老师本身可以先改变;如果大环境无视老师的心理福利,教育制度无视照顾老师心理福利的重要,那么至少,老师要学会照顾自己的心理健康。

我很庆幸自己成为一位老师之前,就有机会接触到辅导。作为一位辅导员,如果在帮助个案的过程中遇上难题,辅导员就得回到自己身上,进一步去探索卡住自己助人的盲点。唯有厘清了自己的问题,回到助人的工作时,才能撇开自己的期待与个案的需求,给予个案真正的帮助。

这个探索过程是艰难的,难在必须诚实面对自己的不足、欠缺、失误,然后宽恕自己,再怀抱着热切的心重新出发。然而,从这个轮回过程中,我一次又一次地认清,原来所有我对学生的期待、我给他们的帮助、我对他们的好,其实都是我对于本身过往不如意人生的一种补偿。

我不自觉地将自己内在的需求,一一投射在学生身上,不自觉地借由帮助他们来弥补我的遗憾,以证明我的能力。可是,遗憾毕竟是我个人的,就如同我明明饿了,却不断把自己想吃的塞进学生的嘴巴。他们可能也饿了,但未必喜欢我喂给他们的食物。结果我依然饿着,学生也不见得快乐。

当我终于看清我和学生之间的差异,当我终于分得清我和学生是不同的个体,有各自的需求,我才终于“看到”学生真正的需求,不再执着于改变他们来填补我内心的缺失,或证明我存在的价值。

这个怀疑、粉碎、重新塑造的过程,不断考验着我当老师前坚信不疑的教育理念。通过这一年的考验,我发觉之前的教育信念,有些非常脆弱,有些放在现实中是难以实践的,而有些是必须要坚持的。

当我越来越清楚(坚定)自己的教育信仰,当我捉紧我的教育原则,即便最后大环境仍然没有改变,即便教育制度仍有不足之处,即便学生依然难搞,但是,我已经拥有更好的心理状态,以及更坚定的立场去应对。

写这本书,过程极度挣扎。这里头有太多我做得不够好,甚至是幼稚的案例。写着写着,最后连我都开始讨厌自己。

我希望这本书能成为一个参考,给那些渐渐对教育失去热诚,或苦苦挣扎求存的老师一个方向。

非常抱歉的是,这本书里,你不会找到任何具体应对问题的技巧,有的只是我的内审、反省、忏悔、内疚、接纳、宽恕,而后才有的改变。我相信唯有时时刻刻保持醒觉、时时刻刻反问自己何谓教育、时时刻刻厘清自己的信念,教育这条路,才能越走越快乐。

我这里所指的改变不是针对学生,而是老师本身。我们经常妄想要改变其他人,可是其他人是否改变,决定权从来都不在我们手里。我只能说,老师如果想要改变学生,唯有先改变自己。只有自己改变了,才有可能影响学生改变。

这套方法不见得是最好的,也不见得每个人都喜欢,但我依然希望,老师和家长会喜欢。

共勉之。

教了三年书,严格来说,觉得自己真的称得上是一位老师;而最后那一年,做的是教育的工作。

那一年,对我和我教过的学生而言,是幸,也是不幸。

从一开始,我就过度高估自己。到独中任教之前,有好几年时间,我都在从事儿童、青少年的工作,跟随一个义务辅导团体,每月定期到边缘青少年收容中心带自我成长活动。这几年,我也陆陆续续办了一些儿童、青少年心灵成长营,跟孩子打交道方面,我自信十足。

2010年年尾,我完成了艺术治疗的实习,带着饱和的自信,朝我向往已久的青少年领域(中学)发展,准备大展身手。结果……当然不如我所愿。

我一直怀疑是自己在履历表中,将自己在青少年领域的经验描写得太伟大,以致原本只想当个辅导老师的我,最后被派到预备班去担任班导师,而且,还是有五个留级生的那一班。

预备班不容易教,会进预备班的学生,估计也不会是那种肯乖乖坐着听课的。不爱上课还是其次,单单是要他们配合一些,不要在上课时搞怪,就已经“难过登天”。有时想想觉得自己比唐三藏还要了得,孙悟空要真不听话,唐三藏只需念念咒语,齐天大圣就会变成降天大圣,可是我一人要面对全班三十五只猴子,少了紧箍咒,有时连半夜发梦,都在想着如何与他们对决。

诚如我之前所言,我向来自负与边缘人打交道,听说要带预备班(当班导师),我虽然苦于以后没有时间辅导学生(因为班导师的工作超级繁重),但心里还是很高兴的。当时的我,是那么雄心壮志,想要拯救他们、改变他们。

然而,期望越大失望越大,因此不出三个月,我就焦头烂额了;到了6月份,我更是接近崩溃边缘,一度需要跟同事调班,暂时远离他们,才得以调适自己伺机爆发的情绪;7月吧,几经考虑,我终于递出第一封辞职信。理由有很多,最主要的是,我要重新检视自己以青少年工作为终身事业的志向,而且还要赶在自己还没对青少年感到彻底绝望之前。

我还记得当我交出辞职信时,校长感叹地说了一句:“现在的草莓族……”忘了当时我有没有哭,其实也没差,因为在此之前,我已经哭过太多次。至于后来为什么会留下,是因为校方一时找不到老师替代。以前有位幼稚园院长告诉我,换老师,辛苦的是学生,因为他们得重新适应新老师。想起这番话,我答应留到10月,直到他们考完试为止。

尽管答应留下来,但是抱着只要找到新老师我随时就会离开的想法,我在心态上有了很大的转变,说得好听是包容心提高了;说得难听,其实就是放弃了。

可是,“老师不应该放弃任何一位学生”,不是吗?峰回路转的是,当时这个放弃,却救了我。当我决定放弃,原本满溢的情绪竟一下子清掉了一大半,心和脑袋反而有了空间,让我去接纳学生的本性,看清他们真正的需求。

我因而深刻体会到,原来当一个人的脑里、心里,全都装满自己的期待与需求时,根本不可能再有空间去容纳他人的需求。这种情况下,我还能说自己的付出全是为了学生好吗?

当内心腾出空间,我得以重新检视我和学生的关系,才发现之前是我夸大了自己的受伤。其实那时直接困扰我的,只不过是三四位学生。

我承受的压力中,另一部分是来自环境与其他老师的投诉,因为一些学生不爱学习、好动又爱惹事、上课专门恶搞老师,气得几乎所有科任老师投诉不断。

眼见学生一个个被捉进训导处,记过、罚款永远少不了我班的份儿,我当时心里有很多的无奈,很重的无力感,还有更多的心痛。我很想解决他们的问题,很想启发他们学习的动力,但是我越是努力,问题反而接踵而来,一个接一个,一个再一个,迅速地把我的自负、自信与爱心,彻底粉碎瓦解。

我,彻底被打败了。

学生和老师的关系就像拔河,如果只有一方用力,那这一方注定是要人仰马翻的。遗憾的是,我就是用力的一方。这样带班太痛苦了,我付出了很多,却得不到对等的回报,所以我很快就元气耗尽、情绪膨胀,陷入教书以来的最低潮。

人要痛够了,就会放手。辞职后为了给自己一个解脱,我向其中一位关系闹得很僵的学生道歉,并且说明,从今以后,他学习不学习、做不做功课、升级不升级,我都不管了,他高兴就好。因为这个道歉和不管,我们之间的拉锯顿时消失,彼此的关系也开始解冻。这个过程让我赫然明白,原来之前的我捉得何其用力、逼得何其凶,是我把他们逼上穷巷,他们反扑,只是一种本能反应。

这件事也让我重新定义“老师”这份工作。我们社会对老师有很高的期待,强调老师不可以放弃任何一位学生,要尽心尽力把学生教好。我一直很挣扎,一方面认为教育是育人的工作,另一方面却承受不了大环境的无形压力,希望他们在学业上有所成就。我一度非常混乱,一度错把“不放弃”,“尽心尽力”定位在学业成就上。后来才醒觉,不放弃关爱这个“人”,不管他是好学生还是坏学生,不管他是聪明还是笨,才是教育的真谛。

庆幸的是,我递了辞职信;幸运的是,我决定了放弃。当黑夜过去,黎明降临,我的脑袋竟然恢复了灵活。我开始以另一种方式跟他们相处,不再喊打喊杀,给大家更多空间,天天我爱你你爱我的,结果他们反而开始上进。

原来,爱是要说出口的。

回顾过去一年,我从一个自信满满的老师,迅速摔个粉身碎骨,再从谷底捡起一块块碎肉、一截截断骨,重新拼凑回一个“人”。我明白爱心教育这条路不会错,问题在于如何拿捏得恰到好处,是爱而不是溺爱,是包容而不是纵容,是引导而不是指导,还要做到罚而不伤心,骂而不损自尊。

其实孩子自有孩子成长的进程,有些快,有些慢,有些顺利,有些曲折,问题是大人都太紧张了,没有太多耐性等待幼苗成长,且妙想天开地奢望孩子一夜间懂事、一夜间成熟,最好是不犯错,一次都不要。可是回想过去,我们又有谁不是从错中成长呢?

许多“理想的相信”是要经过现实的考验,才能获得验证。庆幸的是,我先学辅导,尔后才是老师。我先接受了辅导员凡事往内(心)看(省思)的一套,明白教学上遇到的种种挫折,所产生的种种情绪,其实都是个人内在(信念、价值观)的投射,以致于每当遇到难题,我都不忘先厘清自己、调整自己,然后再继续上路。

这本书叫《学生教会我的事》,由不同时期写下的日记,配合我和各别学生的成长过程穿插而成,因此里头有学生的故事,也有我的教学反省。通过学生给我一场又一场的考验,以及我对他们所产生的种种情绪与感受当中,我发现了心理学大师——荣格(Jung)所说的“阴影”(shadow)。这些在个人成长过程中,不为亲人、朋友或社会体制所接受或排斥的部分,一直隐藏在我生命最深处。我努力埋藏这部分的自己,不去面对、不去接受,自欺欺人地以为自己是完美的、无私的、奉献的,结果反而被阴影牵着鼻子走,活得不能自已。

是学生给了我这个机会,让我有机会重新检视自己的过去,让我从不断的反省与厘清中,发现我的阴影。我并没有自以为的无私,其实我为学生所做的一切、付出的心血,全是为了回应我内心的需求,为了满足我内心的失落。

因为从小缺少关注与爱,当了老师后,我努力去扮演关爱学生的角色,表面上看我是一位好老师,为学生尽心尽力,赴汤蹈火;事实上,我所做的这一切都只是为了弥补过去所得不到的,为了证明自己存在的价值。

这样以我为中心,没有针对学生的需求而付出的努力,自然得不到回报。日子一久,弥补不了内心需求的重大失落,反而渐渐变成对他们的不满与委屈。

感谢生命的安排,因为遇上这班学生,让我有机会发现自己的阴影,有机会去面对它、接受它、处理它、放下它。我们一直被教育要往正面看,要往正面思考,殊不知唯有真心诚意地接受生命的残缺,用爱拥抱生命的黑暗面,才能找到生命的亮光。

这一年遇上这班学生,让我经历了生命中的低潮,他们引领我走进隐藏着的黑暗,去发现、认识、接受、原谅自己的不完美。结果,不是我成就了学生,反而是学生成就了我。

您好,请容我自我介绍,我是韦静,我是一位老师,也是一位学生——学生的学生。

欢迎进入我和学生的精彩世界

类似文章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