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马出版界的大将──傅承得 22.7.2009刊於聯合日報副刊

报道 / 摄影: 杨善

他是大马出版界的异数,他走的是前无古人的路向,他在探索之中目标越来越清晰。
他开办了马来西亚独家的非学校书华文出版社,在大家冷眼旁观之下,走过10年,还出版了300多种书,成功创造了奇迹。
他是一个大马文坛响叮当的一号人物,大马出版界的真正大将──傅承得。

■前言

2009年6月27日,诗巫中华文艺社顾问田思﹙作品《心田思絮》﹚,前主席蓝波﹙作品《寻找不达大》、《砂拉越雨林食谱》﹚及社员沈庆旺﹙作品《台北的雨,古晋的蚁》﹚各自出版了新书。中华文艺社在诗巫帮这三位砂州顶尖的作家举办了一场新书推展礼。
这四本书皆为大将出版社出品,社长傅承得受邀作为推展主宾。
这是我第一次与傅社长相处倾谈,他对文学的热诚与对出版的坚毅叫我折服。
唯碍于时间匆促与不便,我无法与他作面对面的专访,幸获他首肯,拨出时间回答这一篇的电邮专访,铭感五中。

■自力更生

问: 十年前,你成立大将出版社的期望是什么?
答: 当初成立出版社,因为不满以下几个现状:
一、作者﹙尤其马华文学作者﹚出书,自掏腰包,自己交人打字排版印刷,出书之后又不懂得通路如何处理。我想要一家正式和专业的出版社,不是文学出版社,而是以多元内容为出版方针的出版社,这样才能存活发展。
二、本地书店太多进口书,很少很少本地作品。我们不能老是靠别人告诉我们应该读什么,或老是阅读别人的内容,如此则我们无法辨认自己的身份。因此,大将出版社一开始就锁定马来西亚及东南亚内容。
三、政府因政策偏差,不理华文书市。我们必须自力更生,希望立足本土,企图放眼世界。

■探索尝试

问: 在10年的奋斗中,你实现了当初的哪些愿景?
答: 除了“放眼世界”,其他大致上有了一些成果。至少,当别人认为马来西亚非学校书华文出版社不可为,我们却做到了,十年出了300多种书。
大将出版社也企图把版权卖到中国和台湾,但只是小有成绩,显然有些条件还没成熟,有些事情还没做对。今年,大将出版社踏入第二个十年,我们决定进入中国市场。这也是一条没人走过的路,里头有很多的探索和尝试。

问: 你又对哪些事情或大马出版现象感到困难或无法改变?
答: 在马来西亚从事华文非学校书出版,本来就是困难的事,主要是市场规模太小和阅读风气低落。无法改变的是官方的政策偏差,这是因为政客眼光浅短。

问: 大马非学校书出版业在这10年来最大的进步是什么?
答: 若有进步,应该是有心人较敢尝试华文非学校书出版这条路,究竟是否走得通,并从中学习专业出版。除了大将,令人寄以厚望的还有“有人出版社”。

■未来目标

问: 未来有什么目标是你要实现的?
答: 就出版而言,我希望马来西亚内容的书,将来可以走出去,让中、台、港甚至世界华文读者读得到。就大将出版社的营运而言,我希望它能再战十年,出版更多马来西亚内容的书。

问: 你为何会选择走一条艰难而负挑战性的路,专门只出版非学校书呢? 兼出版学校书不是更有利于公司营运吗?
答: 这是个好问题。答案是:有所为有所不为。大将出版社不出学校书,因为那是另一种运作方式,它的通路是相当黑暗的。我们不能因为想完成一件有意义的事,而去做另一件不合乎道义的事。我选择坦然去走一条坎坷的路,而非为了一帆风顺而放弃原则。

■坚持到底

问: 什么信念使你在出版事业上坚持到底?
答: 我喜欢读书,也希望别人多读书。出版是推动阅读的其中一种动力。它是文化事业,也是商业。里头有很多可学的东西。出版虽苦,学习却乐。最重要的,是我认为它是一项有意义的工作。

问: 在大将出版社10年的光景中,你有什么感想与感受要分享?
答:越理想,就要越现实。
任何理想要实践,都必须踏踏实实去学习。我学习了解出版的每一个步骤、每一个专业术语。我学习看财务报表和行销等。我学习去问:这本书的读者是谁?他喜欢什么?每个月收入多少?我学的最多的是“解读”。拿出一本书,从出版角度要问多少个关键问题?这样的阅读行为,背后有什么意涵?马来西亚未来十年的社会,要什么书?诸如此类。

■出书300多种

问: 大马买书与阅读的风气如何?
答:我曾打个比方:马来西亚人花300元赌博,花1元买书。

问:大将目前为止已出版几本书了?
答: 至今出书三百多种,九成半以上是本地作者的书籍。

问: 由大将出品的国内作家书籍的销量如何?
答:如果从库存的平均值来看,销量占印量的九成。

问:销售网遍布到哪些地方与国家?
答:曾销往新加坡、汶莱、台湾及香港。并在中国及台湾销售版权。

■“书写婆罗洲”概念

问:由“书写婆罗洲”概念下产生的婆罗洲系列作品,其在西马和东马的反应如何?
答:尽力而为,但不甚理想。

问:婆罗洲系列,目前已经出版到第几种?
答:第4种。但如果包括编内其他系列的东马作者的书籍,则有约20种。

问:这一系列作品在西马读者眼中是什么样的文学作品? 反应又如何?
答:我不把“书写婆罗洲”系列看成是“文学作品”。婆罗洲物种万千、人文风景何其丰富,可创作的内容何其多采多姿及广泛。我也不把读者锁定在西马。“书写婆罗洲”的潜在读者群是全世界,希望全世界能透过华文来阅读婆罗洲。

■助圆作家梦

问:每个爱创作的朋友,心中都有一个出书梦想。大将在发掘作家这方面的付出与贡献巨大,请分享创作人如何晋身到作家?

答:写书是作者份内的工作,想怎样写就怎样写。然而,从出版角度来看,出书要问几个问题。你写的书属于什么类型?你想写给谁看?你的读者在哪?这类读者大约有多少人?同类题材,你写的与别的作者写的,有何不同?诸如此类的专业问题,我称之为“解读”──一本书的解读和阅读市场的解读。所以,写书可以“一厢情愿”,出书要有专业的考量。不只文学,各类型的书,内容都要“独特”,才能引人注意。
杨艺雄的《猎钓婆罗洲》、沈庆旺的《蜕变的山林》及蓝波的《砂拉越雨林食谱》都有十分独特的内容,也是婆罗洲以外的作者所无法书写的内容。只有这样,这些书才能在华文世界的茫茫书海中,找到明确的“阅读位置”。目前,华文阅读世界的市场太小,我深信有一天,这样的书会受到更多有心人的注视。

问:大将以怎样的方式帮作家圆梦? (尤其是东马创作人) 请用一些话鼓励有志之士。
答: 想出书并不难,只要联络大将出版社即可。但是,非文学类的书,动手写书之前,最好提供你的写作计划。如果我们认为可行,请试写几篇来看。我们会给予意见。
而且,我不认为写作一定要局限于文学。东马有太多很好的题材,例如热带雨林和植物、原住民文化、移民故事和自助旅游等。处理得好,一定有看头。

■ 后语

傅社长在百忙之中,抽空回答了我17题的电邮问题,并且在一星期之内就交货。不但字数多,内容充实丰富,而且见解独到。相信这篇专访可以让读者更具体的了解到大马的出版事业,继而更支持本国作家的创作。

22.7.2009刊於聯合日報副刊

类似文章

发表评论